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国,1948年前称“暹罗”(下文统称泰国),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中部,是东南亚地区重要的国家之一。泰国耕地面积广阔,自近现代以来始终是稻米和橡胶出口的大国。泰国这一局面的形成是有着复杂和深刻的历史原因。公元1855年,泰国正处于曼谷王朝统治时期,实行闭关政策,英国殖民者依仗其强大的武力强迫泰国政府签订《鲍林条约》,率先打开泰国的国门。随后法国、丹麦、葡萄牙、德国等西方国家也不甘示弱,先后同泰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同泰国进行贸易并建立外交关系,此后泰国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粮食供应地和商品输出地。另一方面,面对西方国家的入侵,泰国的统治者拉玛四世和随后即位的拉玛五世两代国王相继进行现代化改革以保证国家的生存。在此风云际会之际,泰国的传统农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方国家为泰国带来了与封建时代完全不同的商品货币经济关系,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泰国的农业生产中迅速确立并发展起来。在随后的改革中,封爵授田的萨迪纳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耕地面积迅速扩大,稻米出口急速增长,这一系列的变化对泰国日后的农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为泰国的农业发展确立了基本模式和发展方向。本文重点论述了自1850年到1910年间西方国家的入侵与泰国两代国王改革所引起的农业经济的各个方面发生的变化,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泰国确立后,对泰国传统农业造成的冲击和影响。由于商品货币经济关系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物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等等一系列旧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泰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面对内忧外患,两代国王审时度势,积极进行改革。扩大耕地面积、改革金融体系、废除封建依附关系等改革措施相继推行,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政策又进一步改变了泰国农业的发展轨迹。尤其是拉玛五世的农业发展方针直接影响了日后泰国的农业走向,甚至是现代化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