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近几年研究发现,脂肪组织作为内分泌器官能够释放大量生物活性物质如内脏脂肪素(visfatin)、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等,此类物质具有致炎作用、类胰岛素样作用、调节糖脂代谢紊乱,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故近期大多数研究者聚焦于visfatin、A-FABP等脂肪因子在冠心病方面的作用及机制。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visfatin、A-FABP、IL-6水平及其相关性,探讨visfatin、A-FABP、IL-6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评估血清visfatin、A-FABP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探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新靶点。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入选我院收治疑似冠心病者88例,临床上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者66例、冠脉正常者22例,进行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所有入选者均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肾功等,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visfatin、A-FABP、IL-6的水平。结果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应用t检验;多组资料间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或方差非齐性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Mann-Whitney);两因素间的相关性应用双变量线性相关分析;危险因素的关系应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应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估各危险因素的临床应用价值;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线资料: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在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SBP、DBP、BMI有明显差异(P<0.05)。2.一般实验室检查:冠心病组在TG、TC、HDL-C、LDL-C、FBG、SUA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3.血清visfatin、A-FABP、IL-6水平:正常对照组、轻度AS组、中度AS组、重度AS组,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血清visfatin、A-FABP、IL-6水平逐级递增;四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线性相关分析:双变量相关分析提示,血清visfatin、A-FABP、IL-6均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5);且visfatin、A-FABP均与IL-6呈正相关(P<0.05)。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visfatin、A-FABP、IL-6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作用大小依次为visfatin、IL-6、A-FABP。6.ROC分析:血清visfatin、A-FABP、IL-6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0.83、0.85;与参考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预测准确性为中等;血清visfatin、A-FABP、IL-6各自取54.98ng/ml、19.92ng/ml、98.57pg/ml为最佳诊断分界点。结论:1.血清visfatin、A-FABP、IL-6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冠心病的非传统危险因素;与A-FABP和IL-6相比,visfatin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作用最大。2.血清visfatin、A-FABP均与IL-6呈正相关,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可能具有协同作用。3.经ROC曲线下面积评估血清visfatin、A-FABP、IL-6的截断点,有望成为预测AS的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