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前、术后力线的变化对膝关节早期功能的影响,分析膝关节力线对手术侧踝关节力线的影响,为临床手术中矫正下肢力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一科2017年11月-2019年3月接受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纳入标准共收集89例(89膝)为研究组,其中男16例(16膝),女73例(73膝);年龄47-88岁,平均年龄为年龄63.2岁;平均随访时间12-24(16.6±4.8)个月;并收集同期正常人50例(50膝)为对照组。采用Adobe illustrator CC 2019 23.0版软件分别于冠状面及矢状面上进行测量。冠状面:根据研究组的术前髋-膝-踝角(HKA)的值将患者分成A组(-3°≤HKA≤3°)、B组(-10°≤HKA<-3°或3°<HKA≤10°)、C组(HKA<-10°或HKA>10°),对比各组一般情况,确定各组之间的可比性后,在标准的下肢全长正位片上测量各组膝关节置换侧的髋膝踝角(HKA)、胫距角(TTA)、胫骨远端外侧角(LDTA)、地面与胫骨夹角(GT)、距骨倾斜角(TT)、胫骨平台与胫骨远端夹角(PP)、地面与胫骨远端夹角(GP)。矢状位:在标准的下肢全长侧位片上分别用胫骨前缘骨皮质及解剖轴测量研究组及对照组的胫骨平台后倾角∠α、∠β,并测量胫骨解剖轴与踝关节夹角∠θ,分别计算∠α与∠β比值,∠β与∠θ比值。分析膝关节力线对踝关节力线的影响,同时结合膝关节HSS评分、ROM,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TKA的早期疗效。结果:1.术后髋膝踝角(HKA):A组变化-0.5±3.6°、B组变化1.3±7.2°、C组变化11.2±12.3°,三组比较C组变化高,与A、B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A、B两组变化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地面与胫骨夹角(GT):A组变化-2.0±3.1°、B组变化-2.2±4.9°、C组变化-6.6±5.7°,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面与胫骨远端夹角(GP):A组变化-2.0±3.6°、B组变化-2.6±4.2°、C组变化-7.3±5.9°,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TKA术后HKA变化值与GT变化值及GP变化值之间存在负相关性;3.研究组术前、术后∠α/∠β与正常组∠α/∠β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β/∠θ与正常组∠β/∠θ相比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89例患者手术后末次随访和术前的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RO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同侧踝关力线有所改变,且HKA分级较高者改变明显;2.术后HKA改变与GT、GP改变之间呈负相关;3.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