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前S区不同片段的克隆、鉴定及与PreS1基因相互作用蛋白在酵母双杂交系统中的筛选

来源 :第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912214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es,HBV)属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其吸附,入侵肝细胞,是感染肝细胞并引起病变的第一步,病毒对细胞的感染常以病毒分子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为先导,即病毒的囊膜蛋白(或无包膜病毒的衣壳蛋白)与细胞表面相应的病毒受体分子结合。这一过程常常成为决定病毒亲嗜范围与发病机理的主要因素。HBV表面抗原前S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学功能和较强的免疫原性,前S区与HBV对肝细胞的感染、病毒复制及病毒颗粒的装配密切相关,是HBV重要的保护性抗原。由此可见前S区在参与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功能。目前对前S1,前S2抗原及其相关受体的研究成为HBV研究的一个热点。研究结果表明:前S1(21—47aa)可直接与人肝癌HepG2细胞特异性结合,前S2则通过多聚白蛋白(pHSA)与肝细胞结合。对于HBV前S区病毒吸附蛋白及其相应受体的研究必将为我们深入了解HBV前S区的功能及其致病机制提供重要线索。 酵母双杂交是目前一种新的直接在真核细胞内检测蛋白相互作用的新技术。本研究将HBV前S区不同片断进行扩增,克隆入酵母双杂交系统3中的PGBKT7载体,转化酵母细胞AH109,经检测,证实了HBV前S区不同片断对酵母细胞无毒性作用,但是都存在自激活作用。我们通过 第回军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 PreS基因分段截短的方法,获得了对酵母细胞即无毒性作用,又没有 自激活作用的“诱饵”,通过它在酵母双杂交系统中筛选构建于AD载体 的人胎肝。DNA文库。经过高严谨度筛选和进一步鉴定,获得了一些有t 意义的克隆,并完成了部分克隆的测序工作。为深入研究HBV病毒的嗜 肝性机制和其致病机制提供了一些实验室证据。
其他文献
学位
目的就是深入研究6A8α-甘露糖苷酶基因的表达与CNE-2L2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并探讨其机理.该论文工作首先建立了6A8α-甘露糖苷酶表达抑制的克隆细胞株.随着,该论文
我们采用离体灌流结合电场刺激的方法开展垂体前叶神经纤维生理功能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如下:1.大鼠垂体前叶组织薄片经KRBGA平衡30分钟后,持续灌流50分钟,ACTH基础分泌无明
为了提高剖宫产术后患者切口的愈合效果,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以及安全,本文对30例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治疗以及预防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