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主要通过填埋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垃圾在填埋场中不断分解转化达到稳定状态。垃圾在填埋场内的降解主要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实现,然而有关填埋场稳定化过程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的研究却鲜有报道。研究填埋场稳定化进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替有助于解析填埋系统垃圾的降解机制,为发展新一代生态反应器填埋场提供微生物学理论支持。由于实地垃圾填埋场稳定化过程漫长,本文在实验室内通过渗滤液回灌等方式加速垃圾降解从而模拟垃圾填埋场稳定化过程。运行9个月后获得好氧阶段、厌氧酸化阶段及产甲烷阶段,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代表填埋场稳定化各阶段的样品,分析各阶段垃圾和渗滤液中细菌和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以揭示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替过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模拟填埋场稳定化进程中垃圾和渗滤液的细菌群落主要由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和Firmicutes三大门组成,在各阶段的总相对丰度均大于90%。随着填埋场进行好氧阶段、厌氧酸化阶段及产甲烷阶段的演化,垃圾中Bacteroidetes门相对丰度逐渐增加,Proteobacteria门先减少后增加,Firmicutes门先增加后减少;而渗滤液中Bacteroidetes门相对丰度先增加后减少,Proteobacteria和Firmicutes门均先减少后增加,相应的各阶段垃圾和渗滤液细菌群落在属分类水平各具特点。多变量分析表明:五日生化需氧量(five-day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5)是对渗滤液细菌群落结构影响的主要因子,而TP、硝态氮和BOD5是影响垃圾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2)模拟填埋场稳定化过程中垃圾和渗滤液的古细菌主要由Methano-microbiales、Methanosarcinales和E2目构成。随着填埋场进行好氧阶段、厌氧酸化阶段及产甲烷阶段的演化,垃圾中产甲烷群落由氢营养型的Methanofollis(相对丰度56.71%)占主导演化为乙酸营养型的Methanosarcina(相对丰度18.99%)和氢营养型的Methanofollis(相对丰度13.22%)共同主导,最后演替为Methano-corpusculum(相对丰度61.26%)占据主导;而在渗滤液中产甲烷菌始终以氢营养型的产甲烷菌占主导,由Methanoculleus(相对丰度32.34%)逐渐演化为Methano-corpusculums(相对丰度85.92%)。多变量分析表明:BOD5和pH是对渗滤液古细菌群落结构影响的主要因子,BOD5和硝态氮是对垃圾古细菌群落结构影响的主要因子。(3)BOD5显著影响垃圾和渗滤液中细菌和古细菌群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