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R&D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R&D投入规模、投入结构和区域分布三个方面出发,研究了我国R&D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宏观层面与区域层面两个方面通过描述分析对R&D规模与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首先在宏观层面利用1995-2013年我国R&D投入相关数据分析得到: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逐年增加,R&D投入强度不断增加。R&D投入结构不均衡,在R&D来源结构上,企业占绝对比重;R&D执行部门结构上,企业占最大比重;在R&D研究类型上,试验发展占绝对比重,对于每一种结构,每年稍有变化,但是变化不大。在区域层面,由于获取相关数据的限制,收集了2003-2013年的数据,利用2003-2013年31个省市自治区R&D相关数据描述分析得出:R&D投入存在区域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R&D投入大,经济欠发达地区R&D投入较少。并且根据R&D强度将31个地区分为高投入地区、中等投入地区、低投入地区三大区域进行对比,发现三大区域R&D投入强度差异明显。在分析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上,同样是从宏观层面和区域层面分别进行研究。在宏观层面,建立状态空间模型模型,分析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分析随着时间变化,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即时变动,并利用协整检验、因果检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得出我国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变化;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了R&D投入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程度,发现我国R&D投入结构与经济的关联度存在差异,在R&D经费来源中,企业是第一大经费来源主体,并和经济增长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政府,关联程度最低的是国外;在R&D执行部门中,研发机构与经济增长关系最紧密,其次高校,最低的为企业;在研究类型上,应用研究与经济增长关联度最高,其次基础研究,最低为试验发展,得出R&D投入大的部门并不是与经济增长最为紧密的。在区域差异的分析上,为了能利用原始数据的更多信息,利用2003-2013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相关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建模,通过协方差检验,确定为固定效应变参数模型,并进行了协整检验、因果检验确定模型的合理有效性,模型结果显示,全国不同地区R&D投入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度存在差异。为进一步研究我国R&D投入的区域差异,按照地区的R&D强度将我国地区分为R&D高投入地区、中等投入地区、低投入地区,得到R&D高投入和中等投入地区R&D投入对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效率高,低投入地区R&D对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较低,得出R&D投入强度高,对经济的增长贡献也相对较高。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并从加强R&D活动所需设施建设,调整R&D分配结构,减少区域差异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