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心理学、行为学、学校体育学的角度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12所高校111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福建省大学生课外篮球活动参与现状、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福建省大学生课外篮球活动参与水平的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福建省大学生对参加课外篮球活动呈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男生的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的兴趣明显好于女生,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同时兴趣和行为之间具有一致性的特征,男生课外参与篮球活动的比例远高于女生的比例。(2)福建省大学生在每周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的频率上,男性大学生无论在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的频率上还是在时间的投入上都要比女性大学生好,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而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家庭来自城市和来自农村都无显著性差异。福建省大学生每次在参加课外篮球活动投入的时间上,男生和女生、农村和城市之间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但低年级和高年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3)福建省大学生在课外篮球活动的时间特征是:16点-19点时间段男女生参与率最高;12点-16点时间段参与率居于第二;8点以前、8点-12点之间以及19点以后的参与率分列3到5位。活动的空间表现出相对集中的特征,校内免费篮球场是大学生的首要选择,校内收费篮球场、宿舍、校外免费篮球场、校外收费篮球场的选序分列2指5位。(4)福建省大学生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单独行动”.“和朋友、同学一起活动”是大学生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的主要形式,“院系活动或班级篮球活动”和“篮球俱乐部或篮球协会"是次要形式。其中高年级选择“和同学、朋友一起”参加篮球活动的大学生比例要高于低年级,选择“单独行动”的大学生比例低年级却要高于高年级。福建省大学生参加课外篮球活动选择的方式排序依次为:“半场4对4”、“投篮、运球练习”、“半场3对3”、“全场5对5”、“半场1对1”。(5)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参加课外篮球活动时强度总体比较合理,以中等强度为主,但在选择强度上男、女之间还是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男生趋向选择中大强度,女生趋向选择中小强度。(6)福建省大部分大学生参加课外篮球活动后的感觉整体是良好的,能在活动中感受到篮球带来的快乐和篮球本身的魅力,但也有5.3%的大学生参加课外篮球活动后感觉到非常疲劳,也有2.6%的大学生参加课外篮球活动后感觉到心情郁闷,觉得篮球活动浪费了很多时间,这和一些大学生自身的体质较差和对篮球不感兴趣有关。(7)福建大学生参加篮球活动的动机有明显的多样化发展趋势。“健康第一”的思想已经被大多数的大学生所接受,排在二、三位分别是消遣娱乐、调节情绪。(8)福建省大学生观赏高水平篮球竞赛的态度积极,其中,表示“非常喜欢”观赏高水平篮球竞赛的,男生明显好于女生,低年级的好于高年级,来自农村的学生好于来自城市的。福建省大学生观赏高水平篮球竞赛的动机依次排序为:“支持型”、“消遣型”、“兴趣型”、“偶像型”、“感受型”、“学习型”。福建省大学生观赏高水平篮球竞赛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台转播和网络视频,他们观赏高水平篮球竞赛的的热情整体上不高,男生好于女生,通过统计学卡方检验,男生和女生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9)福建省大学生对校大众篮球竞赛观赏态度整体上是积极的,男生和女生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低年级和高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农村和城市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呈现出“观赏而不想参与”的现象。对观赏校大众篮球竞赛的动机以“为院系、班级球队助威”、“消遣娱乐,精神享受,打发时间”、“对篮球运动感兴趣,喜欢篮球”为主要动机。(10)福建省大学生课外篮球生活消费整体水平不高,课外篮球生活年消费水平在不同性别、高低年级、农村与城市学生上存在差异。男生的在篮球生活上的年消费总体水平高于女生,低年级学生高于高年级学生,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他们的篮球消费主要是在购买篮球服装和鞋,也有部分学生在篮球书刊报上有一定消费,而在购买篮球器材上主要是篮球、护具等,在篮球场所有偿消费上主要是租借校内、校外的收费篮球馆。(11)文化因子、参与者因子、外部条件因子、场地设施因子、教学因子、篮球特性因子、媒体因子、气候因子构成的福建省大学生课外篮球活动参与影响因素体系,既与福建社会文化、篮球传统等宏观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篮球运动项目、篮球运动参与者自身身体素质、篮球活动场地设施等因素有着密切的相关,它既体现了福建省的独特的区域文化特点和特殊的篮球传统,又体现了篮球运动作为一项大众热捧的运动项目所具有的一般性影响因素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