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现已成为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发育不良、骨关节炎等严重髋关节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在缓解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恢复关节稳定、减少卧床并发症等方面得到广泛的认可,是骨科开展的最多和最成功的手术之一。传统的髋关节置换手术切口长,损伤重,时间长,术后恢复慢,随着假体材料的革新与发展以及手术方式的改进,微创髋关节置换术成为骨科医师和患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微创是以最小的侵袭和最小的生理干预达到手术效果的新技术,使手术过程更加精细化。微创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手术切口短(<10cm)、对软组织及肌肉损伤轻、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恢复快等优点,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得到医生的认可,但是微创手术对患者适应征选择、人工假体材料、手术操作技巧及围手术期处理等有较高的要求。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的并发症有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假体脱位或半脱位、假体无菌性松动、骨溶解、假体周围骨折、双下肢不等长、异位骨化、神经血管损伤、血肿等。其中双下肢不等长是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在临床中影响患者满意度常见的原因,有调查报告指出,双下肢不等长是在美国髋膝外科医师涉嫌的医疗事故中第二最多诉讼原因,有的学者将这一并发症称为“律师的等待(a lawyer await)”。髋关节置换术后均衡的下肢长度对于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平衡、关节功能恢复、患者对术后效果及美观的满意度有重要的意义,双下肢不等长的发生可产生骨盆倾斜、后背痛、跛行、坐骨神经痛、假体无菌性松动、关节疼痛不适等问题,缩短假体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患者对手术疗效的满意度。如何控制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不等长是骨科医师面临的棘手问题。影像学的测量是临床测量双下肢长度的金标准,术前行标准的髋关节正位片,应用模板测量设计手术方案并预估假体型号及置入位置,能有效地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发生,但是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测量方法能做到足够精确,术者在临床操作过程中也无法保证将术前计划精准实施。股骨颈截骨过高过低都将对假体型号的选择及假体安放位置造成影响,再加上测量的不精准性,术后发生双下肢不等长的机率很高。本研究拟通过基础研究评估股骨颈解剖特点,以此为基础设计研制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长度测量与截骨导向装置,并将其在临床中应用评估其效果。第一部分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长度测量与截骨导向装置的基础研究目的:通过对股骨颈进行ct扫描获取相关数据,以此为基础设计股骨颈截骨导向器,用以指导术中股骨颈截骨,以股骨标本进行截骨试验评估股骨颈截骨导向器的截骨准确性。将股骨颈截骨导向器与测量尺相结合设计成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长度测量与截骨导向装置,通过该器械的应用降低双下肢不等长的发生率。方法:实验分四部分进行:①通过ct扫描和游标卡尺测量,记录股骨颈干角、前倾角、小转子基底宽度、股骨颈宽度。②根据股骨参数测量的平均值选取标本,以此为基础设计制作股骨颈截骨器模型,选取128例股骨标本进行试模,并对股骨颈截骨器的形态进行微调整。③股骨颈截骨导向器截骨试验,评估该器械截骨的准确性。④将测量尺与截骨器相结合,设计并制作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长度测量与截骨导向装置。结果:①所测量的股骨标本的颈干角平均值为126.60°±5.98°,前倾角平均值为13.10°±1.92°,ct测定的小转子基底宽度平均值为17.5±01.2mm,手工测定的小转子基底宽度平均值为16.4±2.30mm,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939,p=0.062>0.05。ct测定的股骨颈宽度平均值为27.2±2.20mm,手工测定的股骨颈宽度平均值为27.5±3.20mm,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330,p=0.743>0.05。②导向器截骨组截骨高度平均值为14.95±0.51mm,经验截骨组的截骨高度平均值为14.20±1.51mm,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107,p=0.046<0.05。结论:通过ct测量与手工测量,股骨颈基本解剖结构数值测量并无明显差异,股骨颈截骨器截骨的准确性优于经验截骨,设计并制作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长度测量与截骨导向装置。第二部分股骨颈截骨导向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发生是造成患者对手术效果不满意的常见原因。该研究拟对研制的股骨颈截骨器在提高股骨基截骨准确性和降低双下肢不等长的临床应用进行评估。方法:将入选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截骨器应用线,另一组为经验截骨组。所有患者的手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记录髋关节置换术前与术后的截骨高度及双下肢长度差并进行比较。结果:截骨器应用组的截骨高度差平均值为0.84mm,经验截骨组为1.69mm。截骨器应用组的双下肢长度差为5.45mm,经验截骨组为13.37mm。结论:在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颈截骨器能有效地辅助截骨操作,提高截骨的精准性,降低双下肢不等长的发生率。第三部分术中下肢长度测量与截骨导向装置在股骨颈骨折半髋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双下肢不等长是髋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通过临床试验研究术中下肢长度测量与截骨导向装置在半髋关节置换术前术后对双下肢长度及股骨颈截骨准确性的影响,进而评估该装置的实用性。方法:自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我院创伤中心需行半髋置换术的患者共65例,其中入选试验31位患者,将入选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术中下肢长度测量与截骨导向装置应用组,另一组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后外侧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均采用骨水泥固定。记录与手术相关的手术时间、截骨次数以及术中失血量。术后1个月复查髋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双下肢长度差异并进行记录及对比。结果:在术中下肢长度测量与截骨导向装置应用组中双下肢长度差异为2.1±1.9mm,对照组的双下肢长度差为8.8±5.1mm(p=0.0000)。术中下肢长度测量与截骨导向装置应用组无并发症发症,术后无患者对双下肢长度不满意。术中下肢长度测量与截骨导向装置应用组的手术时间为84.9±9.2min,比对照组(70.9±10.2min)手术时间稍长。结论:术中下肢长度测量与截骨导向装置提高股骨颈截骨的准确度,减轻对组织的损伤,同时在术中快速测量头颈长度,对下肢长度进行评估,减少了双下肢不等长的发生率。这种方法适用于后外侧入路,同样也适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