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江南地区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历史村镇发展呈现出两种大相径庭的现象:一方面,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历史村镇,由于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不足而导致大拆大建的破坏,正面临着急功近利式的改造和拆除;另一方面,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历史村镇却由于人口外流、村镇空心、经费短缺等客观原因,以及固守教条的观念而导致历史村镇错过了发展的良机,导致后续保护工作难于为继。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上述两种发展趋势均不利于历史村镇的良性建设。因此,本文试图探索一套适宜、合理的保护模式与方法,用于指导江南历史村镇的具体保护工作。
论文系统分析了我国历史文化村镇近三十多年来的保护历程,运用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方法对当前江南历史村镇的保护工作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在社会转型的视野下,动态地剖析了各社会群体在保护中的行为和动机,揭示了当前历史村镇保护问题产生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探讨历史村镇保护的理论根源,以及社会环境和空间环境的特点,从而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村镇保护观念,并指出历史村镇保护之目标。藉此,论文将江南地区的历史村镇划定为三个类型,并建立每一类型的保护模式。
论文依照“立论—论证—结论”的逻辑关系制定研究框架,并依此思路展开论述。全文着重论述以下四方面内容:
(1)总结面临困境:论文从社会经济、物质空间和保护技术三个层面分析当前江南历史村镇保护工作面临的现实困难。
(2)剖析保护困境:论文以社会角度作为切入口,以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探讨江南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问题产生的根源。深入分析了村镇保护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制度因素以及遗产理论差异对保护所带来的影响。进而以多学科、多角度对这些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剖析,找出产生这些现实困境的内在及外在因素,从而揭示江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困境产生的深层原因。
(3)提出理论方法:从历史村镇保护的特殊性出发,以保护理论来源、村镇社会环境和村镇空间环境三个方面比较了历史村镇保护与历史城市、文物建筑之间的差异。进而剖析了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村镇“原真性”,并结合村镇保护的动力机制,提出了适宜于江南历史村镇的保护与发展整体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历史村镇保护的目标。在上述观念的指导下,考察了江南地区不同区域的地貌、经济、文化、建筑、交通等因素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建立历史村镇的保护模式。
(4)建立保护模式:在划定模式的基础上,分章依次提出针对性的评估方法、保护策略,并以实际案例作验证。
本文从保护与发展这一辨证统一的关系角度,选取江南这一特定地域上的历史村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社会经济发展与历史遗产保护的对立与统一,提出既有针对性又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保护模式。论文强调对已有保护理论的在思考,旨在构建适宜中国村镇特色的保护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