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江南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模式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e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江南地区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历史村镇发展呈现出两种大相径庭的现象:一方面,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历史村镇,由于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不足而导致大拆大建的破坏,正面临着急功近利式的改造和拆除;另一方面,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历史村镇却由于人口外流、村镇空心、经费短缺等客观原因,以及固守教条的观念而导致历史村镇错过了发展的良机,导致后续保护工作难于为继。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上述两种发展趋势均不利于历史村镇的良性建设。因此,本文试图探索一套适宜、合理的保护模式与方法,用于指导江南历史村镇的具体保护工作。   论文系统分析了我国历史文化村镇近三十多年来的保护历程,运用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方法对当前江南历史村镇的保护工作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在社会转型的视野下,动态地剖析了各社会群体在保护中的行为和动机,揭示了当前历史村镇保护问题产生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探讨历史村镇保护的理论根源,以及社会环境和空间环境的特点,从而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村镇保护观念,并指出历史村镇保护之目标。藉此,论文将江南地区的历史村镇划定为三个类型,并建立每一类型的保护模式。   论文依照“立论—论证—结论”的逻辑关系制定研究框架,并依此思路展开论述。全文着重论述以下四方面内容:   (1)总结面临困境:论文从社会经济、物质空间和保护技术三个层面分析当前江南历史村镇保护工作面临的现实困难。   (2)剖析保护困境:论文以社会角度作为切入口,以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探讨江南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问题产生的根源。深入分析了村镇保护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制度因素以及遗产理论差异对保护所带来的影响。进而以多学科、多角度对这些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剖析,找出产生这些现实困境的内在及外在因素,从而揭示江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困境产生的深层原因。   (3)提出理论方法:从历史村镇保护的特殊性出发,以保护理论来源、村镇社会环境和村镇空间环境三个方面比较了历史村镇保护与历史城市、文物建筑之间的差异。进而剖析了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村镇“原真性”,并结合村镇保护的动力机制,提出了适宜于江南历史村镇的保护与发展整体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历史村镇保护的目标。在上述观念的指导下,考察了江南地区不同区域的地貌、经济、文化、建筑、交通等因素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建立历史村镇的保护模式。   (4)建立保护模式:在划定模式的基础上,分章依次提出针对性的评估方法、保护策略,并以实际案例作验证。   本文从保护与发展这一辨证统一的关系角度,选取江南这一特定地域上的历史村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社会经济发展与历史遗产保护的对立与统一,提出既有针对性又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保护模式。论文强调对已有保护理论的在思考,旨在构建适宜中国村镇特色的保护理论与方法。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国内城市的快速发展,住区也在不断地增多,以满足飞速城市化下人们居住的需求。由于人们在物质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精神方面的需求也随之变高,城市居民居住的理念已
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有限的土地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用地矛盾,尤其是车位,更是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造成了极大的困扰。面对这种情形,我们只能通过合理地运用地下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同时,由于大规模快速的改造和建设也使得传统历史街区受到了严重破坏,不仅历史街区的历史风貌
传统对于城市中心区核心的理解为中心区内有一明确的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区,其聚集度以同心圆的模式向外围递减。而在实地调研和工作实践中发现,简单的单一核心模式无法解释一些特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城乡老龄化倒置现象明显,农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现象普遍存在。当今国
大城市中心城区边缘村庄,处于城乡矛盾的前沿地带,随着城市空间拓展的加快,迎来了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心城区边缘村庄的改造更新,不仅是村庄物质更新和中心城区建设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发展中所面临的城镇特色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缺乏地域文化内涵的研究和对城镇特色的认知,缺乏准确的定位与规划,使得小城镇原有的特色逐渐丧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商业服务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成为城市经济活动的主体。商业服务设施作为城市商业服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在转型期城市经济的强劲推动下发生了质的变化,居住和就业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内生功能也深受影响。功能结构调整带来土地利
人口的变化特别是学龄人口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十分密切。人口的的数量、结构及变动都会给教育带来一系列直接而深远的变化。学龄人口减少,可能导致部分地区教师过剩,教育资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