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随着功能性便秘就诊人群的不断增多,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罹患率也随之上升。目前在功能性便秘众多治疗措施中,采用药物治疗仍是治疗该病的首选方式,但对大多数患者来说药物使用效果欠佳,需长期间断性给药维持,停药后易反复发作,甚至部分患者病程迁延病情加重,同时患者的便秘症状也会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长期多种致病不利因素共存会导致患者处于便秘症状不断加重、生活质量不断下降的恶性循环中。因此在功能性便秘的诊疗过程中积极探索一些非药物治疗手段成为有关便秘疾病研究的热点。本次研究旨在通过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ataneous A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与口服聚乙二醇4000散剂联合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ed Constipation,OOC),并探讨治疗前后OOC患者直肠肛门动力学有关特征指标变化及血清中脑肠肽如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前后便秘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而初步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与口服聚乙二醇4000散剂在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罗马IV中有关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收集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安徽省立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90例明确诊断为出口梗阻型便秘(OOC)患者随机均等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口服聚乙二醇4000散剂疗法,刺激穴位选择是天枢穴(ST25)、大肠俞穴(BL25),每天一次,每次15 min;药物选择聚乙二醇4000散剂(重庆华森),每次10g,每天两次;对照组OOC患者采用假经皮穴位电刺激(sham-TEAS)联合口服药物治疗方案,Sham-TEAs被认为是假电针治疗,是TEAs常用的对照方法,即使用相同参数,在距离ST25和BL25穴位约2 cm的非经络非穴位处进行假TEAS;药物同样选择聚乙二醇4000散剂,每次10g,每天两次;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4周及治疗6周应用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仪器检测直肠肛门动力学;应用ELASA方法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及治疗6周后空腹血清中VIP及NO含量;采用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PAC-SYM)与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C.QOL)对便秘症状及对长期便秘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量化评分,评估病情程度,并根据治疗后便秘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统计治疗疗效。结果:1.直肠肛门动力学特征变化:1)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肛门静息压、直肠最大耐受容量、排便感觉阈值及模拟排便时的直肠肛管压力差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治疗4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肛门静息压比较(P=0.879)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直肠肛管压力差比较(P=0.012)、排便感觉阈值比较(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直肠最大耐受容量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6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肛门静息压比较(P=0.635)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直肠肛管压力差比较(P<0.001)、排便感觉阈值比较(P<0.001)、直肠最大耐受容量比较(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直肠肛管压力差(P<0.001),直肠最大耐受容量(P<0.001)与排便感觉阈值(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血清VIP含量比较(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对照组患者与治疗前血清VIP含量比较(P=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与治疗前血清VIP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与治疗前血清VIP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VIP含量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样地,治疗4周后,观察组与治疗前血清NO含量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对照组与治疗前血清NO含量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N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2);治疗6周后,观察组与治疗前血清N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与治疗前血清NO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NO比较(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与治疗前PAC-SYM评分比较(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对照组与治疗前PAC-SYM评分比较(P=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与对照组PAC-SYM评分比较(P=0.1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周后,观察组与治疗前PAC-SYM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与治疗前PAC-SYM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观察组与对照组PAC-SYM评分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观察组与治疗前PAC-QOL评分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对照组与治疗前PAC-QOL评分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与对照组PAC-QOL评分比较(P=0.2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周后,观察组与治疗前PAC-QO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与治疗前PAC-QO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观察组与对照组PAC-QOL评分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治疗6周患者便秘症状和生活质量改善更加明显。4.治疗效果两组患者在采用不同方案治疗4周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患者数为31,对照组为24,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1 vs.24,c2=2.291,P=0.130)。2)两组患者在采用不同方案治疗6周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患者数为38,对照组为26,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8 vs.26,c2=7.788,P=0.005),可见采用穴位电刺激联合药物治疗6周后的观察组具有更高的总治疗有效率。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与聚乙二醇4000散剂可通过增加直肠肛管压力梯度,协调排便时腹盆腔肌群收缩,同时可提高直肠容受敏感性;还可以通过调节相关神经递质如VIP、NO的分泌水平,改善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的排便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