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多维空间感知觉软件对儿童间歇性外斜术后进行双眼视训练,探讨感知觉学习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疗效。方法:5-14岁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78例(男37例,女41例),按照手术矫正眼位后是否自愿选取多维空间感知觉训练软件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进行分组,A组为训练组:43例(男20例,女23例),于斜视术后一周采用多维空间感知觉训练软件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每天2次,20min/次。B组为非训练组:35例(男17例,女18例),术后不做任何训练。分别于术前、术后3月检查患者同视机Ⅰ级、Ⅱ级和Ⅲ级静态双眼视功能,采用感知觉软件检查动态立体视功能,比较两组双眼视功能状态。结果:1.术前所有患者静态、动态立体视功能比较78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中术前有静态立体视者22例(28.2%),有动态立体视者33例(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B两组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比较(1)术前静态、动态双眼视功能比较:A组与B组术前静态双眼视、动态立体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月静态、动态双眼视功能比较:A组与B组术后3月静态双眼视功能比较,同时视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功能及立体视功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术后3月动态双眼视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手术前后组内双眼视功能比较(1)A组术前与术后静态、动态双眼视功能比较:术后3月同时视、融合功能、立体视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立体视功能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B组术前与术后静态、动态双眼视功能比较:术后3月同时视功能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功能与立体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立体视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影响术后静态、动态立体视重建的多因素分析术后3月静态立体视重建与术前有静态立体视、术前有动态立体视、术后进行感知觉训练呈正相关(P<0.05);动态立体视重建与术前有静态立体视、术前有动态立体视、术后进行感知觉训练呈正相关(P<0.05),与手术年龄负相关(P<0.05)。结论:1.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前动态立体视功能优于静态立体视功能2.手术矫正眼位有利于斜视双眼视功能的重建,尤其对于同时视功能的重建效果显著3.双眼三级视功能顺序建立,逆向损害4.术前一定的立体视功能、术后进行感知觉学习训练是促进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重建完善的立体视功能的重要因素5.感知觉训练能有效促进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双眼视功能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