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界巨匠,享有中国近代文学之父的美誉。鲁迅的文笔犀利,他用文字揭露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病态现状,激起了国人的反抗意识,解放了民众的思想。在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鲁迅创造了无数的优秀作品。其中,小说集《彷徨》中的《伤逝》,作为鲁迅唯一一篇描绘爱情的小说,自1925年出版后就备受瞩目。1930年至今,日本的鲁迅研究者,如井上红梅、增田涉、松枝茂夫、竹内好、藤井省三等,都翻译过这部小说。另一方面,近年来在翻译研究领域,有关外国文学译本比较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在这类研究中,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常为学者所引用。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伤逝》的日语翻译为研究对象,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依据,目的在于通过比较研究,对增田涉译本与藤井省三译本进行考察。具体步骤为:第一步,立足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聚焦两位译者在处理译文中的相异部分,按照词汇、句子、篇章三个层次进行分类整理。第二步,从这三个层次出发,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即译文是否实现了真正的功能对等,比较两个译本的不同之处。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总体来说,增田涉译本作为早期的日译版本,能够完整正确地传达原文意思。但经过分析后能够发现,增田涉译本中仍存在拘泥于形式,逐字逐句翻译的倾向。与之相比,藤井省三译本作为《伤逝》最新的日译版本,确实体现出其“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优势。在参照之前译本的基础上,藤井省三译本在正确传达原文意思之外,还将其背后隐含的意象与情感体现了出来。两个译本都是优秀的翻译作品,是译者的智慧结晶,在此笔者并不评判孰优孰劣。只是在实现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这一点上,相比增田涉译本而言,藤井省三译本做得更为出色,更好地实现了功能对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