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行为通常可以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言语行为在沟通交流中主要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而非言语行为通常则起到对言语行为进行补充说明和辅助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信息传递的形式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其过程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教师生动的语言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交流的平台和桥梁,而适宜的非言语行为则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多的学者与教育者们也逐渐认识到了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中适宜的非言语行为不但能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体验下习得知识,更能塑造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在实际的中学课堂当中,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非言语行为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其非言语行为往往是随意的无意识行为,同时,对于中学教师课堂非言语研究也相对匮乏,在这样的教育大环境和背景下,针对中学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已经刻不容缓了。 论文梳理了国内外有关非言语行为的文献资料,明确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内涵、类型及功能。从表现类型和功能两个维度确定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观察量表,以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校的教师与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课堂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中学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现状,针对非言语行为不同的表现类型和功能做深入分析和探究,并进一步比较了公开课与日常课、文理科等课程类型的差异。结合学生感知的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运用情况,发现教师在课堂非言语行为的运用中存在无意识的非言语行为、过度使用的非言语行为、与教学意图不符的非言语行为等。在此基础上,对中学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优化策略提出相应建议,如学习非言语行为知识、增强非言语行为运用意识、评价与反思自身非言语行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