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登革病毒(DENV)和寨卡病毒(ZIKV)是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单链正股RNA病毒,主要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通过叮咬宿主时经过唾液进入宿主血液或皮肤组织进行传播。由于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在全球的分布广泛,使得登革病毒的感染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蚊媒病毒性传染病。登革病毒感染人体后可能经3-7天的内潜伏期后出现临床症状,而有一些感染者在整个病程中不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而成为隐性感染者,导致登革病毒的防控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2016年南美地区大爆发的寨卡病毒感染,所引发的新生儿小头畸形等临床症状更是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讨论。根据病毒流行病学的相关分析发现,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有着相似的流行趋势,很多地区都存在着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流行区域重叠的情况,目前在多地区都发现了野生的伊蚊体内同时存在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因此,研究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与宿主或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现象和机制,对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的防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方法:1、本研究查找了全世界范围内与登革病毒感染有关的病例报道文献,试图探究登革病毒感染者血液内病毒血症的变化规律;结合了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即广州市传染病医院2013.6-2014.12期间收治入院的1268例登革病毒感染者(有症状)从入院开始,随时间和病程进展变化,直到感染者各项相关指标达到现有的登革病毒感染病出院标准获准出院时血液中的病毒滴度的结果,将登革病毒以1010 copies/ml-104 copies/ml的10倍稀释后的7个梯度浓度感染白纹伊蚊,检测并分析白纹伊蚊在暴露于不同登革病毒滴度下其易感性的变化规律,以探究是否不同病毒滴度的血液都可能成为传染源,并对临床关于登革感染者出院标准提出新的流行病学方面的建议。2、查阅目前报道的DENV和ZIKV感染、流行等相关文献,并根据报道的登革病毒、寨卡病毒在人体内的感染规律,使用白纹伊蚊作为实验对象,使用新鲜富集的病毒液混合配制血餐进行白纹伊蚊的口饲感染,以先后顺序进行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的感染,经过病毒在蚊虫体内的感染增殖后,将蚊虫进行解剖,收集中肠、唾液腺进行病毒滴度的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定位组织内病毒的分布,分别观察并统计DENV和ZIKV在蚊虫体内的感染率,以此来评价蚊虫以先后顺序感染病毒后易感性的变化。结果:1、使用10倍为一个梯度稀释的、滴度跨度为1010 copies/ml-104 copies/ml的登革病毒感染白纹伊蚊后,发现随着登革病毒滴度的逐渐降低,伊蚊对DENV的感染率逐渐下降。而且当病毒滴度小于106 copies/ml时,使用PCR定性的方法,在白纹伊蚊体内已经无法检测到病毒的存在,由此认为此浓度的病毒不足以在蚊虫体内建立感染。2、作为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重要传播媒介的白纹伊蚊,在两种病毒同时流行的区域可能发生有顺序的感染两种病毒,本次研究通过将病毒有顺序地感染白纹伊蚊,发现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存在相互作用并对蚊虫易感性造成显著影响。结论:作为登革病毒的重要媒介,白纹伊蚊对于登革病毒的易感性随着叮咬时吸入病毒滴度的减少而降低,当血液2中的病毒载量低于106 copies/ml时,被吸入蚊虫中肠的登革病毒就无法建立感染。而当白纹伊蚊感染了一种黄病毒后,再次感染不同种黄病毒时,后者的感染将受到前者的干扰而导致蚊虫对病毒的易感性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