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中小学对高素质专业型教师的需求呈现出高速增长趋势。学科教学英语这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虽然作为新生事物,学科教学英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对其进行探究。但目前国内外有关学科教学英语的研究文献非常稀少,其中有一定影响力的科学研究更是寥寥可数。另外,关于学科教学英语培养方案的文本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单纯地对各培养方案的分析与对比上,缺乏一个权威的课程设置理论的支撑或科学的衡量标准。因此,本文将以泰勒理论为框架或参照标准来分析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学科教学英语培养方案的合理性。泰勒原理提出的关于课程设置模型主要由四个步骤组成:教育目标的设定,学习经验的选择和组织,以及评价工具的开发。所以,本文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这六所师范院校学科教学英语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并试图回答以下四个研究问题:根据泰勒原理(1)六所师范院校教育目标或培养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2)六所师范院校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3)六所师范院校课程内容的组织是否遵循了泰勒原理里提出的三个标准?(4)六所师范院校的评价体系是否能很好地反应出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或学生行为上的变化?分析发现,(1)六所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的设定有一定的合理性,体现了学科英语教学的知识性和社会需求,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泰勒原理中关于目标设定的两个来源,但却忽视了学生主体这一重要来源。(2)六所学校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都或多或少地违反了泰勒原理关于经验选择的五项原则,不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3)六所学校的培养方案没有体现出对课程内容组织形式的重视。(4)六所师范院校在对单门课程的评价以及实践课程的评价中存在评价方式不合理的问题,而且毕业论文的评价方式也不足以反应学生学习行为上特别是实践能力上的变化。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最后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作为其它开设此类教育硕士专业院校的参考。例如:对学生的兴趣需求以及本地社会环境进行调查,制定出具有学校特色的培养方案;严格按照培养目标进行学习经验的选择;构建高效系统的教学实践机制;加强选修课建设;加快教学案例以及专题研究建设;注重课程内容的连续性,顺序性和综合性;丰富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