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探讨的音节语素化是指由不表义的非语素音节变为表义语素的一种语言符号变异现象,这种现象在语言运用中具有一定的出现频率,且是有其规律可循的。本文试图通过广泛搜集音节语素化的实例,以及对这些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来对这一特殊的语言变异现象进行多方面的理论性思考,挖掘出其背后较为深层的语言普遍性规律。通过查阅大量报刊杂志,走访长沙、湘潭街头观察分析各个店名,以及在百度网上和多个语料库里进行搜索等多个渠道,确保了音节语素化实例搜集工作的广泛和全面。在此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对这些语料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音节语素化这一现象之后的语言规律。提出了对音节语素化的识别可以采用“替代法”,同时须将历时意识和共时原则相结合,这就将音节语素化这一概念作出了更明确的界定。音节语素化是在语言实际运用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变异现象,本文探讨了这一现象的生成途径、生成环境、生成频率和生成中对音节的选择,明确了音节语素化只是单个音节发生的特殊变异现象,并不会影响到整体语素,由此亦对汉语界存在的关于语素有无层级以及是否能对“蝴蝶”、“骆驼”之类的语素进行重新分析的争论进行了有理据的判断,即语素是不可再分的,“蝴蝶”之类的语素不能因为其中的部分音节发生语素化变化而再做分析。本文亦对音节语素化这一特殊的语言变异现象之后的深层语言规律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从整个汉语词汇系统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宏观分析,认为音节语素化是受汉语词汇系统制约而发生的,是使特殊性多音节语素顺应汉语词汇系统整体特点的一种变化过程。从语言的符号性层面对其进行深层的理论性思考,认为音节语素化是基于语言符号的约定性与变异性而发生的一种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的变化。还运用了认知语言学理论从认知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无义音节被赋义而作为语素在语言交流中运用,正是人们对汉字的认知习惯的结果。此外亦从语言交流中说话人讲求省便的心理以及听话人的能动作用方面总结出语言经济原则在这一变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