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属性对现代女性自性完善的禁锢与延迟—对比研究<逃离>与<女心理师>》涉及两位女性作家的两个文本,加拿大杰出女作家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集《逃离》,以及中国著名女性作家毕淑敏的作品《女心理师》。《逃离》与《女心理师》的对比层面为两个文本的时间、对象、事件、结果与根源。首先,两个文本皆关注二战至今的时间跨度。其次,两个文本的研究对象皆为普通女性,关于她们的婚姻、家庭、亲人、工作。两文本中的女性生活都出现了危机,不同的是《逃离》中的女性在面对危机时,选择了逃离,而《女心理师》中的女性在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寻求心理师的帮助,试图化解危机。虽然两者解决方式不同,但无论是逃离,还是咨询心理师,其根本目的都是谋求改变,寻求幸福。最后,女性危机的产生根源相似,皆是受到女性集体无意识中从属性的影响。对比两个文本可见,无论是加拿大女性,还是中国女性,都生活在男权社会中,她们不可避免地受到从属性的侵蚀,尽管女权运动已经开展了两百多年,女性地位有所提升,但女性争取平等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本论文主要是论述从属性对女性集体无意识的影响,以及受到影响而改变的集体无意识对现代女性生活方式的影响。本论文采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通过分析艾丽丝·门罗的《逃离》与毕淑敏的《女心理师》,对比她们对现代女性集体无意识的探索。纵观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在母系氏族被父系氏族取代之后,女性就陷于从属地位,可见从属性在女性的集体无意识中已有深远的历史积累。从属性可分为惰性、附属性、奴性、自卑性。女性集体无意识中四大原型分别是阿尼姆斯、阴影、人格面具及自性。惰性会使阿尼姆斯处于活跃状态,附属性会加深女性心理阴影,奴性为人格面具套上枷锁,自卑性则延迟女性自性的完善。门罗和毕淑敏的作品同样触及女性的从属性,但是《逃离》展现的女性集体无意识倾向是以逃离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女心理师》展现的女性集体无意识倾向则是以改变为解决的手段,这种差异源于不同近代的历史背景下中西方现代女性集体无意识的差异。本论文将通过对比两书中女性的生存状态,探究从属性对女性集体无意识的影响,以及被影响的集体无意识对现代女性生活方式的影响。由于加拿大和中国近代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女性集体无意识具有地域特色,所以本文关于两国女性生存状态的研究成果将为探索女性出路提不同的方向,具有积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