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是一个人人耳熟能详的词语,也是一个亘古而又常新的哲学话题,更是一个人人都在竭尽全力追求的生活境界和奋斗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精神生活,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质量,“如何才能提高个体的幸福指数?”成了人们热衷的话题,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部分,日益受到心理学界的重视。我国女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8-24岁之间,正是心理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她们不仅心理变化非常剧烈,心理发展与成长中也充斥着诸多的矛盾和困惑,因此其心理压力较大。本研究在调查了解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探讨心理压力与归因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正确引导女大学生采用合理的归因方式,理性认知自身的心理压力,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546名女大学生进行了集体施测,使用SPSS15.0对所有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在生源地、是否担任班干部、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和学科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的心理压力明显大于来自城镇地区的学生;普通学生的心理压力大于担任班干部的学生;非独生子女的学生心理压力大于是独生子女的学生;大一学生心理压力大于大二学生;学文科、理科、工科的学生心理压力均大于学艺术和医学的学生。(2)女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在是否担任班干部、年级和学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担任班干部的学生较之普通学生更倾向于能力归因;大三学生较之大二学生更倾向于努力和情境归因;大三学生较之大一学生更倾向于运气归因;学医学的学生比学理科、工科和艺术的学生更倾向于能力归因;学医学的学生较之学艺术的学生更倾向于努力归因。(3)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生源地、是否担任班干部、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和学科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城镇地区的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担任班干部的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普通学生;是独生子女的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学生;大二、大三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大四学生;不同学科的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医学-艺术-文科-理科-工科。(4)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心理压力和归因方式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5)通过对女大学生归因方式在心理压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可以得知:归因方式是心理压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变量,心理压力通过归因方式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