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的翻译标准的再思考——结构、解构、建构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_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的标准问题从翻译伊始便被提出来并受到重视。它是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翻译理论界争议最多的一个领域。在众多的翻译标准理论中,“忠实”,也即“信”这一翻译标准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都广受推崇。本文追溯了“忠实”翻译标准在传统语文学、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及解构主义语言学等不同翻译范式下的发展和演变,分析了吕俊教授在哈贝马斯行动交往理论的基础上的“最低要求”翻译标准,在此基础上对“信”这一传统翻译标准进行再思考。 论文第一章回顾了中西译论史上传统阶段有关翻译标准的论述,分析了忠实标准在其间所占的中心地位。纵观中西方翻译理论中对翻译标准的阐述,不管冠名是什么,都强调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忠实”是中西方翻译理论一致的追求。第二章是对结构主义范式下翻译研究的分析。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下,原文意义是确定的,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则是理所当然的事。评判翻译质量的标准则是看译文是否忠实、准确、完全的表达了原文的意义。这一翻译标准一度盛行之后,解构主义理论则提出了与之相对的观点。在第三章中,笔者阐述了解构主义理论影响下的翻译标准研究,用权力对话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哲学阐释学以及接受美学等解构主义理论对“忠实”翻译标准进行解构。然而由于自身的理论缺陷,解构主义解构了已有的翻译标准却无法提供新的翻译标准。第四章,笔者引入一种新的翻译范式,即建构主义翻译学。吕俊教授在哈贝马斯行动交往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这一理论,并进而提出了新的翻译标准“最小原则”翻译标准。 笔者认为这一标准是对“忠实”翻译标准再思考并对之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是建构主义翻译范式下的新型“忠实”翻译观。这种新的“忠实”标准在保证译文不受原文禁锢、多元化发展的同时,给译者以必要的限制,为现代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界,是一种科学的翻译观。
其他文献
近几年,“语块”引起了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体现在语言教学方面。许多研究者发现英语本族人在交流时,经常使用程式化,固定式或半固定式的板块或语块,而不是一个个零散、孤立的
本文以“外语课堂教学中老师对男女学生差异对待的言语行为研究”为研究主题,以外语课堂中老师与男女生的课堂语言互动为研究语料,探讨老师在与男女生互动中存在哪些具体差异,并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他是继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之后英国最伟大的诗人。华兹华斯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不朽的诗作,其中最著名是描写人与自然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