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量是影响农牧业生产的最主要的气候因素之一。区域作物布局、品种类型、种植制度、栽培方式和农事活动以及草场类型的分布都与热量条件密切相关。国内外农业气候科技工作者都把热量作为主要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鉴定和分析,并将其作为农业气候区划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新疆101个气象台站1961-2012年的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测、累积距平和t检验以及ArcGIS的空间插值技术等方法对全球变暖背景下,新疆自196l-2012年以来,四季和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气温日较差,稳定通过≥0℃、≥5℃、≥10℃、≥15℃、≥20℃界限温度初、终日,持续日数、活动积温,初、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期,最热月、最冷月平均气温等对农牧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各热量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季和年平均气温升高,各界限积温增多,无霜冻期延长,最热月、最冷月平均气温和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升高。具体变化趋势和特点如下:(1)新疆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最冷月、最热月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各界限积温及其持续日数以及无霜冻期等热量资源气候要素呈显著的增多或升高趋势,均具有“南疆高(多),北疆低(少);平原和盆地高(多),山区低(少)”的空间分布格局;各要素分别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后期发生了突变,突变后较突变前增大(升高)的幅度总体呈现“北疆大(多),南疆小(少);平原和盆地大(多),山区小(少)”的空间分布格局。(2)各界限温度的初日以及终霜冻日呈显著的提早趋势,空间分布具有“南疆早,北疆晚;平原和盆地早,山区晚”的特点。(3)各界限温度终日和初霜冻日的空间分布具有“南疆晚,北疆早;平原和盆地晚,山区早”的特点;变化趋势大多呈显著的提早趋势。(4)受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空间分布的综合影响,新疆年平均气温日较差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平原和盆地大,山区小;南疆大,北疆小;东部大,西部小”的格局;总体呈极显著的减小趋势,并于1987年发生了突变。近52a新疆年平均气温日较差递减倾向率呈现“北疆大,南疆小;盆地大,山区小”的特点。上述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气候变化对新疆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变化的影响,以便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采取趋利避害的农业生产管理与技术措施,充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为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作物布局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