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无机磷分级体系,系统地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无机磷在耕层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其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并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对土壤无机磷各组分与速效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获得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无机磷形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红壤、中性紫色土、潮土、塿土、灰漠土中的磷素都以无机磷为主,含量比例分别是53.90%~72.46%、69.70%~77.36%、60.95%~77.87%、70.03%~84.94%、76.89%~86.52%;黑土无机磷在全磷含量中的比例范围在34.97%~48.16%之间,黑土中有机磷占有了较大的比例。6种典型土壤中,除了红壤外无机磷都以Ca-P为主,尤其是Ca10-P含量最高,紫色土、塿土、灰漠土和潮土中Ca10-P的含量都在60%以上,而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黑土中Ca10-P只有38.3%;代表南方酸性土壤的红壤Ca-P含量较少,而以O-P为主,其次是Fe-P。15年不同的施肥方式没有改变灰漠土和潮土的各组分无机磷含量的比例大小关系,而在红壤、紫色土和塿土以及黑土中比例大小关系有所改变,化肥和有机肥配施更是使黑土中各组分无机磷的含量趋于一致。不施磷肥的CK和N处理对Ca2-P、Al-P和Fe-P的影响在各个土类中表现一致,绝对量都是降低的,都以Ca2-P的降低幅度最大。但Ca8-P、O-P和Ca10-P的绝对含量在各个土类中表现出不一致。不施磷肥的处理中,活性相对较高的Ca2-P、Ca8-P、Al-P、Fe-P在无机磷总量中的比例有所降低,而活性低的O-P和Ca10-P的比例有所升高。说明不施磷肥土壤中积累态磷朝着活性低的O-P和Ca10-P的方向转化。施用磷肥使得各个土类中的各组分无机磷都有所增加,除红壤外都以Ca2-P的增加幅度最大,红壤中则是以Ca8-P和Al-P增幅最大。单施有机肥,尤其是秸秆还田,虽能提高土壤中活性高的磷组分的含量,但效果不如施用化肥以及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化肥和有机肥配施是最好的施肥方式,提高了土壤中活性磷的含量,在黑土、红壤和塿土中尤为明显,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黑土也不例外。不同的轮作方式对各形态无机磷,尤其是对活性较高的无机磷形态影响较大。施入土壤中的磷份大部分以活性较高的形态存在。虽然无机磷中以Ca2-P活性最高,但在各个土类中由于其含量限制,它对速效磷的相对有效性较低(灰漠土除外)。由通径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可知,Ca2-P、Al-P是红壤速效磷的主要磷源,潮土中残留的无机磷以Al-P的相对有效性最高,塿土中残留的无机磷以Ca8-P的相对有效性最高,灰漠土中残留的无机磷以Ca2-P和Fe-P的相对有效性最高,紫色土和黑土中残留的无机磷都以Fe-P的相对有效性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