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CDMA系统同步技术的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la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行业的飞速发展,现有的通信网络己很难满足用户对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因此人们把目光越来越多的投向了后3G移动通信系统。以CDMA和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为基础的多载波CDMA(MC-CDMA)是后3G移动通信系统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技术对信道的时延扩展不敏感,又可达到频率分集的效果,有望解决高速信息流在无线信道中的传输问题,且具有高的频谱利用率。MC-CDMA系统本身的特点决定该系统对多普勒频率扩展或发射机和接收机本地振荡器间的不匹配导致的频率偏差和帧误差十分敏感。为了保证MC-CDMA系统的性能,频率偏移估计和帧起始位置估计问题仍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由MC-CDMA的信号结构和所使用的扩频码决定,该系统采用与OFDM系统相同的同步算法。用于MC-CDMA系统的同步算法共分为两类:非盲同步算法和盲同步算法。目前,人们提出的各种同步方案中,始终存在算法估计精度和实现复杂度之间的矛盾。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对一种基于最大似然(ML)估计的适用于多径信道的同步算法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CORDIC算法的数字域同步模型。通过仿真验证,采用脉冲成形函数的改进后的同步模型在信噪比(SNR)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比传统的算法更适用于多径信道,且克服了原始方法在硬件实现上必须对滤波器系数进行调整的问题。由于CORDIC算法能把复杂的反正切函数求解和角度旋转操作转化为简单的移位和加法操作,文中所给出的同步模型可在数字域同时完成频率偏移估计和频率偏移校正。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该同步模型对频偏的估计精度,采用了提高量化阶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基于CORDIC算法的数字域同步模型可以在保证估计性能的前提下,降低实现的复杂度;提高了量化阶的数字域同步模型具有更高的估计精度。
其他文献
近年来,配电自动化系统发展很快。作为配电系统的重要监控设备,配电变压器终端单元(Transformer Terminal Unit简称TTU)已经面世。很明显,TTU需要对三相电压/电流等大量模拟信号进行的交流采样和数据处理,而这往往对处理器的计算速度和A/D转换精度和速度要求很高。而目前的TTU往往以单片机作为计算控制核心,因为自身性能比较差,单片机往往需要外置价格昂贵的ADC、RAM等集成电路
IP数据业务的急速增长已经导致光网络中传输的主流业务从传统话音迅速演变为IP业务,而目前的光网络结构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无法提供高效的IP业务传输服务。在这种需求背景下,智能
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国际上的一些视频编码技术标准(包括MPEG系列,H264/AVC等),重点介绍了我国制定的AVS视频编码技术标准。探讨了AVS视频编码器的总体结构和关键算法。 本文探
边缘检测是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里的一个重要问题。大量有关这个主题的论文都集中在讨论边缘检测的数学模型。但是,许多这种基于数学模型的边缘检测算法只能对检测某一类边
U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采用通用串行总线(USB)接口和闪存介质来实现,存储速度快,携带方便,支持热插拔,不需要额外安装驱动程序。然而,传统的U盘不能保护用户的敏感信息,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