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囊膜病毒通过其囊膜表面的融合蛋白的构象变化来介导病毒囊膜和宿主细胞膜的融合。其中Ⅰ类融合蛋白上的两段七肽重复(HR1和HR2)区在此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大多数来自HR区域的多肽(多为HR2多肽)具有膜融合抑制活性,能有效的抑制病毒入侵宿主细胞。但这类多肽药物稳定性差。本论文选取了五种引起人类或动物重大疾病的病毒:冠状病毒科的人冠状病毒229E(HumanCoronavirus229E,HCoV-229E),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BronchitisVirus,IBV),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GastroenteritisVirus,TGEV),副粘病毒科的Menangle病毒(MenangleVirus,MenV)、麻疹病毒(MeaslesVirus,MeV)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系列的蛋白功能和结构实验,阐明了这五种囊膜病毒膜融合的机制,为寻找高效稳定的病毒融合抑制物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本实验分别利用这五种病毒融合蛋白上的两段七肽重复序列,人工合成2-Helix蛋白,2-Helix蛋白是指把HR1多肽和HR2多肽用一个氨基酸连接子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多肽链HR1-Linker-HR2。用GST融合表达体系分别表达这五种病毒的2-Helix蛋白,结果表明这些2-Helix蛋白都能在大肠杆菌中高效可溶表达。分子筛、圆二色谱实验证明这些2-Helix蛋白均能形成稳定的富含α螺旋的结构,可形成稳定的六螺旋束结构。结晶实验获得了四种2-Helix蛋白的晶体(IBV除外),并且获得了这四种蛋白晶体的X射线衍射数据。为利用硒原子的反常散射获取2-Helix蛋白晶体X-射线衍射的相位信息,在含有硒代甲硫氨酸的M9培养基中用IPTG诱导表达硒代2-Helix蛋白衍生物。经MALDI-TOF质谱检测证实2-Helix蛋白硒代甲硫氨酸标记成功。采用与天然2-Helix蛋白晶体生长类似的条件,进行硒代2-Helix蛋白的结晶实验,获得了硒代人冠状病毒229E2-Helix蛋白的可衍射晶体。为2-Helix蛋白结构的解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