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名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它凝聚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彰显出这座城市的内涵,展示着这座城市的魅力,更是这座城市诞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扬州城诞生于世的这2498年的时光里,拥有过不计其数的地名,有些早已湮没废弃无人知晓,有些却载于史册流传至今。在《文苑英华》、《全唐诗》等存世的两万多首唐五代诗词中,吟咏扬州的诗词有414首(组),其中共提到44个扬州地名,而这些地名出现的频次更是高达332次。在唐五代多如繁星的诗人中,作诗词吟咏扬州的共有158位,而这其中,作品遣词造句关系到扬州地名的就有109位。①因此,本文既以唐五代诗词为圈定范围,致力于研究诗词中所涉及的扬州地名的来源、发展与传承,义以唐五代诗词为承载媒介,致力于研究诗词中所涉及的扬州地名的文化意象与历史象征。本文将这44个地名按不同的类别分为水、花木、佛寺、人名、忆隋和其他,共6篇,挑选各篇章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名加以讨论,并结合扬州当地的人文风俗,试阐述这些地名文化的意象与历史象征。水篇中共收录15个地名,均与水有关,如河流、桥梁、渡口以及所有因水得名的地名,其中重点阐述了二十四桥与念四桥、邗沟与邗城以及扬子津与瓜洲古渡。在“二十四桥与念四桥”这一小节中,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虽然二十四桥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的争议至今无法定论,但二十四桥是记载于诗篇中的一个满载着文人墨客浪漫情怀的化身,是扬州风月、扬州文化的一种凝结与沉淀,并非真正的地名;二、念四桥来源于二十四桥,但在历史的发展中与之分道扬镳,它不同于二十四桥带给世人的虚幻的“扬州梦”,它是一个发挥着实际功用的真正的地名。在“邗沟与邗城”这一小节中,主要阐述了两点:一、邗沟的开凿孕育了扬州城的诞生,邗沟的发展抚育了扬州城的成长与兴盛;二、“邗”这一名称来源于西周时流亡江淮的部族建立的方国——邗国,邗城即是在邗国故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古渡:扬子津与瓜洲”这一小节中,主要说明了扬子津与瓜洲的传承关系。隋唐以前,扬子津是扬州城南郊长江岸边的一个渡口,后随着海岸线东移,扬子津逐渐远离长江,原在江心的瓜洲与北岸相连,于是取代扬子津,成为著名的瓜洲古渡。花木篇中共收录3三个地名,均为唐五代诗词中具有扬州文化意象的花木,如琼花、杨柳与翠竹,其中重点阐述了琼花与竹西。在“后土琼花”这一小节中,主要阐述了三点:一、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后土祠琼花是古琼花,早在南宋末年就已绝种;二、今琼花非古琼花,但二者实属同科聚八仙。只是古琼花为聚八仙的优异变种,今琼花为聚八仙的常态品种;三、扬州人以聚八仙代替古琼花,其背后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深厚感情。在“竹西佳处”这一小节中,主要讲述了竹西与禅智寺的起源,并且竹西因杜牧诗成为地名后,已成为涵盖竹西八景的总称。佛寺篇中共收录8个地名,均为扬州历史上富有盛名的寺庙,其中重点阐述了白塔寺、大明寺以及石塔寺,三者虽为寺名但皆以地名形式流传至今。在“大明寺与栖灵塔”这一小节中,主要讲述了鉴真大和尚的史上之功与今日之力。不论是1200多年前的唐代还是1200多年后的今天,大明寺与栖灵塔的闻名于世都和鉴真法师在历史上的卓著贡献有着巨大关系。人名篇中共收录4个地名,其中谢公祠与邵伯埭都是纪念谢安,冈此4个地名与3位名人有关,分别是蒋子文、谢安与徐凝。他们都是在扬州历史上有过卓著贡献的人物,扬州白姓为了纪念他们,就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借以表达感激、怀念与崇拜之情。忆隋篇中共收录8个地名,均为唐五代诗词中追忆隋朝的作品,涉及到与隋有关的扬州地名,如隋炀帝陵、隋宫、隋苑、斗鸡台等。这些地名中的多数在今日之扬州已成为历史的回忆,只有少数仍然留有遗迹旧址供人们凭吊追忆。文中重点论述了隋炀帝陵与迷楼,主要梳理了隋炀帝陵在扬州的三次变更,从流珠堂到吴公台,再到雷塘。一代皇陵的破败萧条实在令人唏嘘。其他篇中共收录6个地名,因前文各章分别论述了与水、花木、佛寺、人名以及追忆隋朝有关的地名。本篇所列六个地名,并不能严格符合前五类的分类标准,于是单列一章,惟愿尽力将唐五代吟诵扬州的诗词中所出现的扬州地名收录齐备。文中重点阐述了芜城与广陵,尤其是广陵,是今时今日最为世人所熟知的扬州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