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每年作物秸秆总量达8亿吨,约占全世界总量的30%,是一种数量巨大的可再生资源。秸秆富含大量的碳、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既可以培肥地力,又可以为下茬作物高产栽培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然而,秸秆还田量过少不仅对土壤肥力影响甚微,而且易导致剩余秸秆无处堆放;秸秆还田量过多会导致土壤高温,与大气环境交换不通畅,反而不利于作物生长。因此,通过探讨连续不同秸秆还田量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3年6季田间定位试验,共设7个处理,分别以25%、50%、75%、100%稻麦秸秆均还田和100%麦季稻秸还田、100%稻季麦秸还田为梯度,以稻麦秸秆均不还田为对照。研究了连续秸秆还田对苏中稻麦轮作区农田土壤养分、微生物活性、碳库及产量的影响,旨在探索出兼顾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适宜秸秆还田量,对完善该地区秸秆还田技术和缓解农田生态压力具有重要意义。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连续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在本试验施肥水平下,经过连续5季和6季秸秆还田试验后,相比秸秆不还田,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下的稻季和麦季土壤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有所增加。说明短期条件下在该范围内的秸秆还田量均能起到改善土壤肥力作用,其中以75%秸秆还田处理对稻季和麦季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效果较为明显。在本研究中,水稻产量以75%和100%稻麦秸秆均还田处理增产效果显著,分别比对照提高了 12.88%和13.30%,但在中高量还田之后,增幅减缓;小麦产量则以50%秸秆还田处理增产效果显著,比对照提高了 14.29%,而100%稻麦秸秆均还田和100%麦季稻秸还田处理出现细微减产的现象。此外,周年粮食产量随还田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以连续75%还田量增产显著,增幅为10.01%。2)连续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在第五季稻季麦秸还田中,连续秸秆还田处理对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有不同比例地激活,且以中低量秸秆还田效果明显,而真菌除100%麦季稻秸还田处理外,均受到一定程度地抑制;100%秸秆还田处理对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效果最显著,而蔗糖酶则以25%和75%稻麦秸秆均还田处理效果显著。在麦季稻秸还田中,50%秸秆量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 14.85%和24.58%,而真菌数量除75%秸秆还田处理外均得到不同程度地抑制;50%和100%稻麦秸秆均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了 土壤脲酶活性,均比对照提高了61.90%,而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均以50%和75%秸秆还田处理效果显著。3)连续秸杆还田量对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无论在稻季还是麦季,在0~21cm 土壤深度,相比秸秆不还田,不同秸秆还田量均能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其中,秸秆还田对稻季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以连续5季75%还田量效果显著,对麦季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则以连续6季25%和75%还田量效果显著。此外,连续5季50%和75%秸秆还田处理对稻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以及水溶性有机碳提高效果较为显著,而连续6季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以75%和100%稻麦秸秆还田处理较为显著,对麦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则以50%和75%秸秆还田处理效果较为显著。在稻季,连续50%和75%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碳素有效率和碳库管理指数均表现出明显优势,而在麦季,则均以连续75%秸秆还田量效果明显。总体来说,在该范围内的秸秆还田量均能增加土壤碳库含量,并且75%秸秆还田量具有明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