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防建筑是研究一个国家防御文化的重要内容。一个朝代海防建筑工事的修建,不仅体现着当时统治者的思想,更决定了整个国家的安危。浙江地处中国海岸线中部,独特的地理位置条件和明清时期快速发展的经济使这里成为了海上防御的重地。此时修建了众多的防御工事,也留下许多遗迹。在此之前,虽有数次海防遗迹的调查,但至今对这些调查结果的整理、研究工作尚未展开。那么,清代的浙江海防在防御体系、建筑布局、营造方式等方面有何特点?通过研究分析,得出这样几个认识:一是清代前期的海防建筑大多以明代海防建筑为基础。二是清代前期的防御体系明显呈现出以宁波为重心,向南北两向减少的特点。建筑布局"散落"而有序,形成卫了城、所城、寨城在内的城堡、炮台和烽火台等防御格局。与明代相比,防御建筑的营建也呈现一些特点,城堡虽然利用明代遗存,但堡内建筑多为清代重建;要塞式炮台在形制上更加完备,平面方形、立面梯形的烽火台成为主流。形制的变化与固定,一方面出于实战的需要,另一方面体现着技术的进步与成熟。清代前期的防御体系与工程,能抵御冷兵器的攻击,却无法抵挡洋枪洋炮的冲击。加之海权观念的淡漠,到晚清时这些海防设施只能是形同虚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