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记忆·重构历史——《接骨师之女》中母女关系的分析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u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恩美是当今美国文坛著名的华裔女作家,1989年她的处女作《喜福会》一经问世即获得巨大成功,曾经连续八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1994年由王颖导演拍成同名电影上映后,谭恩美更是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华裔作家。她接下来的两部作品《灶神之妻》和《百种神秘感觉》先后延续了《喜福会》的成功。继第三部小说《百种神秘感觉》出版六年之后,她于2001年又推出了第四部长篇小说《接骨师之女》,该小说仍然得到了美国普通读者和文学批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2005年她又推出了最新力作《拯救溺水鱼》。如今谭恩美已经成为美国文坛少数族裔作家的一位代表人物,以其非同一般的洞察力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享誉美国文坛,并以其深厚的东方文化传统丰富着美国多元文化,在当今美国社会倡导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她的地位已经渐渐超越了一位少数族裔作家或流行小说家的身份,而成为整个美国乃至西方最为著名的一流大家之一。 谭恩美的第四部小说《接骨师之女》有着极其浓厚的自传风格,以其亲身经历以及其祖母与母亲的经历为素材,围绕着华裔移民母女两代人的矛盾冲突与调解融合展开,再次返回到她所熟悉的母女关系的主题。同时,作者巧妙地运用母女关系这个隐喻,表达了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自己对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态度和观点。然而国内文学批评界对这本小说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研究谭恩美的大多数学术论文都是以《喜福会》作为研究文本,对于她的其他三部小说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接骨师之女》这部小说,在该部小说中,作者再次返回到她所熟悉的母女关系主题,并以其娴熟的写作技巧向我们讲述了三代母女之间深切感人的情感交流。可以说该小说在成功地传承了前三部小说的成功之处的同时,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作者的写作手法日臻成熟,并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应当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本文选择《接骨师之女》这一文本,主要围绕该小说的写作主题一母女关系,运用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其进行解读。 本论文包括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现状及作者谭恩美。第二章对文本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指出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同时引入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他者”概念,为文本的解读提供方法论。第三章从身份、文化、语言、情感交流等不同的角度,运用“他者”概念分析小说中两对母女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原因。第四章主要分析了母女之间如何重新建构各自的身份,并找到她们之间共同的身份,从而通过共同的历史传承和家族历史,达到母女关系的最终融合。通过前四章的研究得出第五章的结论,指出这部小说的文学价值,以及在当前全球化形势下其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粉末活性炭负压投加系统在投炭前 ,启动风机从炭浆池向外抽气 ,使炭浆池内形成负压 ,投炭时 ,室内不产生粉尘。风机将含有大量炭尘的空气送入洗涤塔 ,用自来水洗涤炭尘后 ,清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珍贵遗产。元曲作为这些瑰宝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直流传至今,并且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中不少已被译成外国语言,得到了外国读
上世纪90年代,来自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语言学家们开始探索语言在影响越来越多不同群体和个人的生态热点和环境问题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人们越来越关注诸如全
本文尝试研究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情感问题,呼吁对情感问题给予广泛关注,并致力于探索在外语教学中帮助学习者解决情感问题,消除或避免消极情感因素,建构积极、健康的情感因素的可行
关联理论将翻译活动视为一种动态的明示推理的阐释性言语交际行为,它推翻了传统静态的翻译观,将翻译理论研究的重点从语义和文本层次上转移到跨文化的交际方式上来,因此,关联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