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至今已是六个年头,“一带一路”在海外的影响如何,在沿线国家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受众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对“一带一路”战略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笔者认为,考察海外受众对“一带一路”的评价,最直观的方法是从他们的话语中进行探究。全球化社交媒体Twitter承载了不同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受众话语,将Twitter平台的“一带一路”话语作为研究对象,能更全面地收集多方的声音,且现有文献还未能关注到这一层次。因此本文选择Twitter话语进行研究和解读。本文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出发,以费尔克拉夫话语分析方法的三维框架为基准,结合Twitter语境和文本特点,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指标和方法的创新。以求对以下几个研究问题进行解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通过Twitter话语对“一带一路”进行了怎样的建构?Twitter“一带一路”话语如何进行生产和传播?这些话语的背后反映出了怎样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经过广泛地收集话语样本,笔者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文化实践三个层面对Twitter“一带一路”话语进行了考察。文本维度,本文对词汇和语法表达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在词汇方面,话语生产者通过过度词汇化、隐喻以及及物性和情态这几个话语策略对“一带一路”进行不同态度的建构。话语实践维度,Twitter“一带一路”话语主要通过引用和提供链接两种互文手法,引用其他话语进行文本的生产;通过欣赏和否定两种互文行为和转推进行文本的消费。笔者还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社会身份的话语实践者进行了甄别和梳理,总结Twitter“一带一路”话语实践是如何展开的。社会文化实践维度,结合文本维度和话语实践维度的分析成果展开。首先对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权力结构进行叙述,本文发现Twitter“一带一路”话语可以从意识形态和霸权两个方面对前文的话语呈现进行归因,认为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权力使不同受众在建构过程中出现偏差。进而通过“他者”的想象和不同阶段的国际关系梳理明晰话语为什么呈现这样的权力,不同的意识形态赋予了不同话语生产者塑造“一带一路”的动机,而中国与西方、非西方国家不同的国际关系也是影响话语生产、分配和消费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