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分析血压变异性与缺血性脑白质病变之间的关系;2分析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常见危险因素;3通过两年随访,观察在合理控制血压后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进展。方法:收集2014年05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收入住院的缺血性脑白质病变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最终入组91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53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受教育水平、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脑卒中等病史、是否有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血生化指标、心电图、颈动脉超声、头颅TCD、头颅MRI+MRA+DWI+SWI、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入选后的第1个月、第3个月及第12个月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咨询患者降压药物服用情况,血压控制水平及卒中的复发情况。若血压控制不理想,指导患者调整降压药物剂量或更换降压药,使血压稳定在130-140/80-90 mm Hg。随访时间为两年。随访满两年的患者复查心电图、颈动脉超声、头颅TCD、24h动态血压监测、头颅MRI+MRA+DWI+SWI。通过91例入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依据MRI及Fazekas量表分为无-轻度WML组与中-重度WML组,分析高血压、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与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关系,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缺血性脑白质病变的危险因素。远期再进一步探讨两年内患者使用不同降压药物(钙离子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血压控制情况对脑白质病变的作用。结果:1共入组患者91例,依据头颅MRI结果,分为无-轻度WML组57例和中-重度WML组34例。其中,无-轻度WML组中,男性23例(40.35%),平均年龄61.78±7.59岁;中-重度WML组,男性15例(44.12%),平均年龄64.88±7.21岁。中-重度WML组人群中的年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无-轻度WML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临床资料(性别、高脂血症、冠心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等)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图1和表1)2采用Welch Allyn Cardio Perfect软件系统分析,两组24h动态血压参数比较情况:与无-轻度WML组相比,中-重度WML组人群中的24h SBP-CV、24h SBP较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中-重度WML组的24h SBP-CV、24h SBP均高于无-轻度WML组,而在24h DBP、DSBP、DDBP、NSBP、NDBP、24h DBP-CV这些因素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见表2)3在无-轻度WML组中,血压昼夜节律呈杓型者为15例;中-重度WML组中,杓型者为3例,采用卡方检验,χ2=4.107,P=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4 WML的危险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WML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把WML作为因变量,分别以年龄、性别、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冠心病、吸烟、饮酒、非杓型血压、24h SBP、24h DBP、DSBP、DDBP、NSBP、NDBP、24h SBP-CV、24h DBP-CV为协变量。结果发现:WML组的年龄(OR=13.563)、高Hcy(OR=1.096)、24h SBP(OR=4.445)、24h SBP-CV(OR=4.695)、非杓型血压(OR=1.076)5个指标进入回归方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5随访满两年的患者有19例,其中2例失访,2例复发,共有15例完成试验。此15例患者近2年血压基本控制良好,对比了患者2年前与脑白质病变相关的症状如认知功能评分,步态异常等,未见临床症状加重,但考虑现随访例数偏少,若深入研究2年内患者使用不同降压药物(钙离子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血压控制情况对脑白质病变的作用可能偏倚较大,待所有患者随访完成后再作更深一步的对比研究。结论:1年龄、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是WML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筛查,有助于及早发现WML高危患者,并进行干预治疗。2血压变异性,尤其是24小时收缩压的波动及收缩压的升高与WML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3正常血压昼夜节律的消失,即杓型血压节律的消失与WML的存在成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