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学派对理想人格一词有着其各自不同的理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庄子》中有大量关于理想人格理论的叙述。《庄子》理想人格被称为“真人”、“至人”、“神人”、“圣人”,他们身上不仅体现着庄子理想人格理论,还承载着庄子哲学、美学等思想观点。
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四章。
第一章《庄子》理想人格的基本特征。《庄子》理想人格有着不同于世人的特质,对生与死的问题具有独特的看法,能够视生死为一,突破生与死的界限,还具有逍遥无待、脱俗境界,不受现实生活中种种烦恼的困扰,不为世俗之事而劳神等特征。
第二章《庄子》理想人格的成因。庄子生活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时期,战国战乱的社会背景对《庄子》理想人格的生死观具有重要的影响,庄子出生于宋地,接受楚文化影响,楚国特殊的想象力和“巫”文化对《庄子》理想人格的一些超自然能力的形成及理想人格的描绘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庄子》理想人格的文学表现。庄子在表现其理想人格时,并没有运用呆板的说教或是传统的描写,而是通过对人、物、梦等理想人格的载体,运用大量的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从多角度描绘出理想人格的各种特质,这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是一个突破与创新,尤其是大胆的夸张的运用,营造出许多恢诡谲怪的人、物及故事,并且杜撰出很多寓言。
第四章《庄子》理想人格的文化影响。魏晋时期是“玄学”盛行的时期,《庄子》作为“三玄”之一,其理想人格对魏晋时期的思想、宗教、文学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影响。使得魏晋时期的名士、文人在思想、行为和文学创作上都向着《庄子》理想人格的方向靠拢,努力达到理想人格的标准,以《庄子》理想人格作为人生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