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理想人格研究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rizhaoyangdong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学派对理想人格一词有着其各自不同的理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庄子》中有大量关于理想人格理论的叙述。《庄子》理想人格被称为“真人”、“至人”、“神人”、“圣人”,他们身上不仅体现着庄子理想人格理论,还承载着庄子哲学、美学等思想观点。   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四章。   第一章《庄子》理想人格的基本特征。《庄子》理想人格有着不同于世人的特质,对生与死的问题具有独特的看法,能够视生死为一,突破生与死的界限,还具有逍遥无待、脱俗境界,不受现实生活中种种烦恼的困扰,不为世俗之事而劳神等特征。   第二章《庄子》理想人格的成因。庄子生活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时期,战国战乱的社会背景对《庄子》理想人格的生死观具有重要的影响,庄子出生于宋地,接受楚文化影响,楚国特殊的想象力和“巫”文化对《庄子》理想人格的一些超自然能力的形成及理想人格的描绘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庄子》理想人格的文学表现。庄子在表现其理想人格时,并没有运用呆板的说教或是传统的描写,而是通过对人、物、梦等理想人格的载体,运用大量的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从多角度描绘出理想人格的各种特质,这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是一个突破与创新,尤其是大胆的夸张的运用,营造出许多恢诡谲怪的人、物及故事,并且杜撰出很多寓言。   第四章《庄子》理想人格的文化影响。魏晋时期是“玄学”盛行的时期,《庄子》作为“三玄”之一,其理想人格对魏晋时期的思想、宗教、文学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影响。使得魏晋时期的名士、文人在思想、行为和文学创作上都向着《庄子》理想人格的方向靠拢,努力达到理想人格的标准,以《庄子》理想人格作为人生的明灯。
其他文献
汉语诗歌和语言在中古①时期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其突出表现为格律诗(近体诗)的产生与成熟和被动句的丰富与完善。唐朝处于中古后期,此时格律诗(近体诗)已经发展成熟,被动句的形式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大师,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这两位伟大的文学家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在他的大量作品中都提到过莎士比亚。他们的作品在精神上存在着
对美国3D动画电影进行美学解读需要从其艺术形式、艺术特征、文化层面三个角度做详细的考察。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现状以及3D动画概念的辨析
21世纪的《诗经》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阶段,自《诗经》从经学的歧路上被拉回到文学的道路上开始,《诗经》艺术上的美被还原,无论从艺术形式上还是表现方式上,《诗经》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