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近50%的人口感染或携带幽门螺旋杆菌。通常情况下采用抗生素和质子泵抑制剂治疗,也取得了相对不错的效果,但抗生素的耐药性、治疗费用昂贵、治愈后再复发等因素成为影响治疗不可忽视的因素,治疗性疫苗的研究已经成为攻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必然趋势。本实验从消化性胃溃疡患者的胃组织中分离得到幽门螺旋杆菌并进行特异性鉴定后,对幽门螺旋杆菌增殖培养基组分进行响应面优化研究,提高幽门螺旋杆菌产量的同时便于后续研究。提取幽门螺旋杆菌基因组DNA并特异性扩增黏附素基因(Helicobacter pylori adhesin A,hpaA)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ytotoxin-associated gen A,cagA),应用无缝克隆技术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NZ8149-hpaA-cagA,电击转化乳酸球菌NZ3900(Lactococcus lactis,L.lactis),构建以乳酸球菌为疫苗载体的原核表达系统NZ3900/PNZ8149-hpaA-cagA,诱导表达,得到大小约58KDa的蛋白条带,经Western blot验证,该融合蛋白有良好的反应原性。为评估本实验构建的重组乳酸球菌对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效果,以BALB/c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将得到的重组菌株灌胃免疫BALB/c小鼠,分别评估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G及细胞因子IFN-γ、IL-4水平,收集小鼠胃组织、小肠及粪便,评估SIgA水平。为进一步研究该重组乳酸球菌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治疗作用,用幽门螺旋杆菌攻毒BALB/c小鼠,监测小鼠体重变化及存活率,并分离胃组织,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定量培养及脲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特异性抗体IgG、黏膜抗体SIgA、细胞因子IL-4水平明显上调。幽门螺旋杆菌攻毒过程中,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小鼠体重丢失情况最小,存活率最高,受攻毒影响较小。幽门螺旋杆菌的定量培养及脲酶活性试验结果显示,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综上所述,本实验成功从消化性胃溃疡患者的胃黏膜中分离幽门螺旋杆菌,并对其培养基进行优化研究。构建的重组乳酸球菌NZ3900/PNZ8149-hpaA-cagA,经灌胃免疫BALB/c小鼠后,促进了小鼠特异性抗体与细胞因子的分泌,诱导了理想的体液免疫和黏膜免疫应答。幽门螺旋杆菌的定量培养及脲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重组乳酸球菌在对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方面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为幽门螺旋杆菌载体疫苗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