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中国在俄罗斯的形象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hfx2853066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跨文化形象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中国在俄罗斯的形象为研究对象,探索中国形象作为俄罗斯的“文化他者”的意义。通过收集这一历史时期俄罗斯国内外描述中国的文本资料,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总结关于中国的观点,重视考察文本之间的互证关系,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形象。跨文化形象学意义上的在俄罗斯的中国形象既是对中国现实的认知与想象,也是对中俄两国关系的体认与期望,更是俄罗斯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性表达。本文选取十八世纪俄罗斯重要的两个历史时期:彼得大帝时期和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中国在俄罗斯的形象进行详细阐述。彼得大帝时期俄罗斯对中国的认知较为浅显,局限于物质文化层面,对中国的想象具有很强的虚幻性。到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随着对中国认识的深入俄罗斯从思想文化上对中国进行想象,中国形象开始参与到俄罗斯自我认同中。十八世纪俄罗斯的中国形象总体上属于乌托邦化的中国形象类型,但是到十八世纪末形象开始转向,负面的中国形象开始生成。所以,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罗斯的中国形象呈现出贤明与傲慢并存的面貌。彼得大帝时期繁荣富庶的异邦形象反映出改革时期俄国对中国的经济诉求,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生成的贤明的中国形象表达的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对专制王权和反对教权的期望,傲慢的中国形象表征的是侵略中国的意图。中国形象的面貌并不完全取决于中国的现实,更多地受到俄罗斯自身的变化以及两国关系变化的影响。因而,在探析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时,我们从俄罗斯当时社会发展的现实、国家战略选择,中俄两国交流状况体现出的文化差异,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特性这些方面入手。作为文化他者的中国形象是俄罗斯认识自我、批判自我的工具,是现实需求和欲望的表达。看似在言说他者,其实言说的是自我。研究俄罗斯的中国形象的文化意义也就在于此,它好比一面棱镜,折射出俄罗斯的文化心理、民族欲望和国家需求。因而,对俄罗斯的中国形象的追根溯源成为研究俄罗斯文化的一个新视角。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髌骨置换与否对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2010年8月—11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69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进行随机分组,即髌骨置换
建设项目工程审计在我国已开展多年,其采取的主要是事后审计的模式,即建设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由于我国在建设项目方面的投资力度越来越大,传统的事后审计模式已无法满足投资
道德教育主要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教育[1]。德育对高校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我国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从个体角度来看,做好
目的精神残疾(mental disability)是指各类精神障碍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由于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
当前,农村青年办婚事花销越来越大,大大超过了结婚青年自身和家庭的实际收入,形成了农村“红色消费”的畸形状况,制约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分析婚事
随着能源问题的加剧,世界各国都将进行能源的战略储备提到了国家日程上来。盐岩凭借自身所具有的优良的地质条件和物理力学性能,为美国和一些欧洲发达国家誉为进行能源储备的理
本文介绍了美国2008年农业法案实际支出规模、结构及发展趋势,分析了法案实施在提高农场主收入、加强风险防范、改善环境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预算赤字问题、支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