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血清特异性IgE及IgG检测的临床意义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xingxingshuai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食物不良反应是指由食物成分和食品添加剂等物质引起的病症及副作用的统称,包括食物过敏及食物不耐受。食物过敏是由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食物不耐受则是由IgG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本文通过对血清特异性IgE抗体及血清特异性IgG抗体的检测,并对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大肠息肉四种常见胃肠道疾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探讨食物特异性IgE及特异性IgG抗体在上述疾病发病中的作用,为与食物过敏及食物不耐受相关胃肠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03月-2015年04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消化科收治并符合入选标准的140例患者,其中胃食管反流病40例、消化性溃疡34例、肠易激综合征33例、大肠息肉33例,并随机选取同一时期于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德国欧蒙免疫印迹法检测系统,检测患者组140例及对照组100例血清特异性IgE抗体;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组140例及对照组20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按疾病分组进行比较。结果:1.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大肠息肉四种消化道疾病患者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提示,被检测物质可呈阳性的有:海鱼组合、淡水鱼组合、虾、蟹、鸡蛋白、花生、黄豆、牛奶、树组合、葎草、矮豚草、蒿、尘螨组合、屋尘、霉菌组合、蟑螂、狗上皮;检测均呈阴性的有:牛肉、羊肉、猫毛。阳性者中对1种(19.29%)、2种(6.43%)过敏原存在过敏为主。食入性过敏原阳性率较高的有:海鱼组合(15.71%)、蟹(12.14%)、淡水鱼组合(5.71%),以1-2级过敏(32.14%)为主;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较高的有:尘螨(12.14%)、蒿(5.00%)、蟑螂(4.29%)、树组合(4.29%),以1-2级过敏(27.86%)为主。2.四种消化道疾病患者组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总阳性率为36.43%,正常对照组为13.0%,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胃食管反流病组阳性率为35.00%,肠易激综合征组为33.33%,大肠息肉组为57.58%,上述三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性溃疡组为20.59%,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四种消化道疾病患者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提示,被检测物质可呈阳性反应的有:鸡蛋、牛奶、虾、螃蟹、西红柿、小麦、玉米、蘑菇、猪肉;检测均呈阴性的有:大米、牛肉、鸡肉、大豆、鳕鱼。阳性者中以1种(41.43%)、2种(14.29%)食物不耐受为主。食物不耐受阳性率较高的物质有:鸡蛋(42.86%)、蘑菇(11.43%)、牛奶(9.29%)。各食物以+1级不耐受程度为主,占总例数的53.28%。4.四种消化道疾病患者组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总阳性率为61.43%,正常对照组为30.00%,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食管反流病组为50.00%,消化性溃疡组为55.88%,肠易激综合征组为69.70%,大肠息肉组阳性率最高为72.73%,其中肠易激综合征、大肠息肉组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四种消化道疾病患者中,血清特异性IgE、IgG抗体均呈阳性表现的占25.00%,两者均呈阴性表现的占26.43%,两种检验方法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结果显示kappa值<0.4,表明两种检验方法一致性较差,说明联合检测对诊断更有利。结论: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大肠息肉组患者的血清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四种消化道疾病患者组血清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病例中,食物过敏原以鱼类、蟹为主,吸入性过敏原以尘螨、蒿、蟑螂为主。肠易激综合征、大肠息肉组患者的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的患者中以鸡蛋、蘑菇、牛奶为主要食物不耐受物质。四种消化道疾病患者的食物过敏及食物不耐受均以轻度为主。同时抽查血清特异性IgE、IgG抗体的患者,两种检验方法被证明一致性较差,说明联合检测血清特异性IgE、IgG对于明确消化道疾病患者食物过敏类别,并对这些患者进行饮食指导与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研究1例Noonan综合征患儿及其父母的DNA序列,以期找出其突变位点,验证该基因突变与Noonan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湘雅二医院小儿心脏外科收治的一例Noonan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早期弥散加权成像(DWI)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1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36例HIE患儿(包括中度1
研究背景与目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减少ACS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患者的冠脉缺血事件。但是,很多患者在P
目的:构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双基因表达杆状病毒载体并检测其在体外的表达。 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技术,从Paav-GDNF质粒酶切获得大鼠GDNF目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