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登临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主题。文人登高远望,俯仰天地,借所观之景抒发内心之情。特别是在唐代,登临诗歌的创作更加发达。在众多登临诗中,有关乐游原的诗歌呈现出独有的个性特征。乐游原高而广平,自然景色优美,人们站在原上可以俯瞰长安城,远望终南山,故而成为游赏胜地。同时由于创作主体受所处社会时代及个人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其笔下的诗歌也凝聚着自身独特的登临体验,这种体验在不同文人的笔下又有着不同的情怀书写与表达,所以乐游原在被赋予浓厚人文色彩与意义的同时,成为诗人表达自我情感的最佳地理语境,其登临诗歌既有传统登临文学之共性,又与个人生命、仕宦生涯与国家盛衰紧密相连。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章梳理古籍文献,结合相关学术论著,界定唐代乐游原的地理范围。之后以地理位置为线索牵引出唐代乐游原内的主要建筑,再依据书写乐游原的作品所出现的乐游苑与乐游庙、青龙寺及太平公主山庄等建筑,利用已有文献分析与佐证其历史沿革与兴衰,并探究乐游原在唐代的重要地位与文学作品中的价值形态。同时就乐游原与曲江、芙蓉园等相关地理问题进行梳理,从而确定唐人在诗歌中是如何定义乐游原,这是从历史与地理的角度探讨唐代乐游原登临诗的文献基础。第二章剖析唐人乐游原登临诗歌中盛衰主题的书写与情怀的表达,以及唐代的政治与时代背景对登临诗歌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初盛唐时期,由于国力强盛,君臣唱和较为流行,宫廷诗歌自身具有的盛世歌咏情怀和对帝王功绩的盛赞无疑是对当时国家政治清明和百姓安居乐业的表现,亦是皇室贵族所看到的社会现状。相较而言,生活在底层的文士所描写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特别是中唐后期国运渐颓、社会动荡,乐游原诗歌中所展现的风貌具有明显的衰世情怀。夕阳、汉陵等意象的频频出现既是对时间流逝与个人生命的书写,又是对动荡时局和衰世景象的表达,正是这种表达使得晚唐诗歌的怀古情结极具时代特色。第三章论述唐人的仕宦生涯与乐游原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唐人在科举求仕的过程中,或选择在乐游原居住准备科举;或至乐游原俯瞰长安,抒发建功立业的愿景;或因科举落榜,至此排遣内心的落寞与苦闷。另一方面,唐人在进入仕途后也时常登临至此,从诗歌内容来看,大多是因仕宦沉浮而感慨自身的坎坷遭遇,抒发壮志难酬的压抑与无奈。乐游原不仅自然风景秀美,原内青龙寺的佛教底蕴也极为深厚,唐代文士在此谈经论法、参悟禅理,潜移默化间消解内心的矛盾情绪与复杂情感,使得乐游原诗歌在带有佛教意味的同时也成为登临诗的另一种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