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利用活性亚结构拼合的原理,将若丹宁与查尔酮、查尔酮电子等排体2-苯氧基-1-苯乙酮以及N-苯基吡唑进行拼接,设计合成了221个全新的若丹宁类衍合物。目标化合物结构均经1HNMR和MS确证了结构,部分化合物测试了13C NMR。对所合成的目标物进行了体外抗菌活性的初步评价,并选取了活性较好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体外细胞毒性的评价,进一步了解该类化合物的药效学特征,为其可能的后续深入研发奠定基础。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可分为三个部分,现分别概述如下:1、设计合成了4个系列的含有查尔酮片段的若丹宁类化合物(共40个),并初步评价了它们的体外抗菌活性。发现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都表现出了较好的抑制活性,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大都在2-16μg/mL范围内。其中,化合物14g的抗菌活性最好。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CCARM 3167和3506而言,化合物14g的MIC值为1μg/mL-1,是诺氟沙星(MIC=8或4μg/mL-1)的8倍或4倍,是苯唑西林的64倍;对耐喹诺酮金黄色葡萄球菌QRSA CCARM 3505和3519而言,化合物14g的MIC值为2μg·mL-1,抗菌活性是诺氟沙星的32倍,但要稍弱于苯唑西林(MIC=1μg/mL-1)。2、设计合成了5个系列的含有2-苯氧基-1-苯乙酮片段的若丹宁类化合物(共65个),并初步评价了它们的体外抗菌活性。发现有2个系列的目标化合物(20和22)对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都表现出了很好的抑制活性,其MIC值大都在4-8μg/mL范围内。其中化合物22c的活性最好,其对抗所选的包括耐药菌在内的7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都达到了1μg/mL,其活性要优于诺氟沙星,且与苯唑西林相当。3、设计合成了12个系列含有N-苯基吡唑片段的若丹宁类化合物(共116个),并初步评价了它们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显示几个系列的目标化合物对5种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 4220、MRSA CCARM 3167和3506、QRSA CCARM3505和3519)都表现出了不错的的抑制活性,其中目标物36b,36g和36m的活性最好,对抗四种耐药菌的MIC值都达到了1μg/mL,要优于诺氟沙星且与苯唑西林相当。但是所有的化合物对S.aureus 209和S.aureus 503在64μg/mL浓度下均没有显示出抑制活性。本论文系统研究了若丹宁与三类活性亚结构的拼合情况,并对拼合物进行了几种细菌抑制活性的初期筛选。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大部分化合物达到了预期的活性增强的设计目的,且获得了抗菌活性(革兰阳性菌,包括耐药菌)相当于甚至优于对照药物诺氟沙星和苯唑西林的的几个优选化合物。但是遗憾的是,所有的化合物在64μg/mL浓度下均对大肠杆菌1356没有显示出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