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的重点一般都强调原文的决定作用,而忽略了译者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研究的取向,从而拓展了翻译的研究范围。随着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兴起,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主体性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可以说是阐释学为译者的角色一主体性地位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翻译过程,译者的文化及历史传统始终存在并影响翻译行为与结果。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影响其发挥的因素,从而跨越文化障碍,实现翻译的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下两联有严格的规则,要求做到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对应、讲究平仄、内容关联。楹联这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形式的文学艺术,不仅是中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而且在世界文学艺术的殿堂里也是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众多的文学著作中,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等名著中,人们都可以找到大量楹联,甚至有些著作连回目都用的是对联。其实中华古诗词中,有不少句子本身也就是对联。还有,我国众多的旅游景点,人们所到之处几乎都能找到对联的影子。随着世界各国广泛的文化交流和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翻译工作者担负的任务也更加重大。如何翻译好对联,满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是值得翻译工作者研究讨论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研究楹联的翻译,并探讨具体的对联翻译方法。随着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译者的翻译行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可否认,不同译者对同一源文本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同一文本会产生不同的译本。与其它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相比而言,中华楹联的翻译没有得到系统的理论研究,也没有受到其应有的关注。中华楹联具有很多美学特质,如古典美、诗意美、音韵美、逻辑美和形式美等。在翻译楹联的过程中,会出现两张皮现象,这在一些典籍名著特别是红楼梦中的对联英译和一些山水楹联的英译中可见一斑。尽管楹联的翻译不是那么轻而易举,但是楹联英译的美学标准与其可译性不言而喻。译者在楹联英译的过程中适当的发挥译者主体性,把握以偶译偶,以工对工,意美为上意在形先,传神为重,得意忘形等原则,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具体的翻译技巧从而使楹联的翻译最大程度实现形似与神似,从而促进楹联这一文学瑰宝的继承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