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对当时社会意识的反映,不但拥有实用功能,还具有各种社会文化理念。本文主要通过对明清时期流坑村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村落选址、布局以及古建筑的全方位的考察,论述建筑在流坑村宗族组织建设、宗法伦理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探讨各种建筑符号中体现的宗族文化及其文化意义。流坑村地处江西乐安县牛田镇,有着傲人的历史与发达的文明,村中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古建筑,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被誉为“千古第一村”。流坑董氏是以血缘为联系的单姓聚居大家庭,宗族制度十分发达,宗族势力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中央集权难以深入的基层社会,宗族组织起着比国家统治更为直接有效的管理作用,进行着基层社会的自治。同时,在古代社会儒家思想“家国同构”的影响下,宗法伦理也被国家统治阶级所认同,影响着基层社会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规范,成为基层人民的精神指针。流坑现存明清古建筑种类丰富,数目繁多,这些古建的建筑理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与共同追求,对宗法伦理起着宣扬、强化与巩固的重要作用,建筑的相关活动也被宗族势力所控制。建筑已不仅仅具有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场所的单一功能,更演变为与宗法伦理的融合体现,与宗族组织权力的纠结。本文主体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探究:第一部分介绍流坑村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生态环境,村落选址与风水的紧密联系,流坑村的村落历史与村落分布,以及流坑村宗族组织发展的基本概况;第二部分以流坑村实用性建筑为研究对象,分析宗祠类建筑与宗族文化的一脉相承,建筑的防御职能体现的宗族自保性质,民居类建筑中体现的宗法伦理,以及墓葬类建筑对宗族组织的巩固;第三部分通过考察流坑庙宇、娱乐类建筑,分析其建筑理念与宗法伦理的相互融合,及其对宗族组织的巩固与强化;第四部分考察流坑的书院、牌坊类建筑,探讨其对宗法伦理的宣扬、对宗族族人的教化、对基层社会的引导作用;第五部分描写流坑的建筑装饰艺术与日常生活,分析建筑装饰艺术对流坑基层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宗法伦理价值观的认同与恪守弘扬,以及建筑在流坑日常公共生活当中的社会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