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管表面局麻药物缓释系统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ruo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导尿术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处置方式,是一种在无菌条件下,经由尿道将导尿管插入到膀胱,引流出尿液的技术。术后留置导尿管,有利于预防尿潴留以及解决排尿困难。留置导尿管是一项侵入性操作,患者在清醒状态下置管可因刺激出现紧张、心率加快、烦躁、疼痛、血压增高等不良反应。临床上为避免患者术前留置导尿管引起的疼痛不适等症状,多采用全身麻醉后留置导尿管。但此方法只能短时缓解插导尿管引起的膀胱及尿道刺激症,随着麻醉效果的逐渐减弱,留置的导尿管仍会引起患者的疼痛及不适,严重时会导致患者生命体征出现波动,甚至出现术后出血等不良反应。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制备导尿管表面的局麻药物缓释膜,该缓释药膜通过缓慢持续释放局麻药物,达到持续麻醉的作用,从而降低导尿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选用具有良好成膜特性及适当亲疏水性的聚乙烯醇(PVA)作高分子基质材料,通过共混方式将盐酸利多卡因/利多卡因与高分子基质材料制备成膜。考察盐酸利多卡因-聚乙烯醇(LIDH-PVA)流延膜的体外释放性能;尝试用利多卡因原型药物改善药膜的缓释性能,制备了利多卡因-聚乙烯醇(LID-PVA),考察了 LID-PVA的体外释放性能。为了进一步改善药膜的缓释特性,在LID-PVA膜配方组成的基础上加入表面活性剂P407和T80,以导管表面形成的药膜外观、厚度、膨润率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对成膜溶液的配方进行优化。制备缓释药膜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药物含量;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药膜表面结构;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考察利多卡因在药膜中的结晶情况;采用体外释放实验考察药膜的体外药物缓释性能,同时进行释药动力学分析;在研究细胞相容性方面,以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为研究对象,通过CCK-8法测定药膜对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小鼠热水浴法致痛实验模型考察了药膜的体内麻醉效果评价。研究结果:(1)LIDH-PVA膜在1 h时的LIDH释放度就达到了 90%,药物突释现象严重。(2)与LIDH-PVA膜相比,LID-PVA突释现象明显减轻,药物释放时间也得到了延长。(3)在LID-PVA膜配方组成的基础上加入表面活性剂P407和T80,以导管表面形成的药膜外观、厚度、膨润率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对成膜溶液的配方进行优化。理化性质表征结果显示,LID-P407-PVA膜表面平整,没有利多卡因晶体析出,膜厚度适宜,润湿性良好,平均载药量为4.00±0.18 mg/cm2。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表明,与LID-PVA相比,药物颗粒变小,说明P407改善了 LID在PVA中的分散稳定性。DSC结果显示当LID分散在P407-PVA中时,LID结晶度降低。(4)体外释放结果表明,药膜在水、PBS和人工尿液中均能持续释放LID达48 h。释药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药膜在水和人工尿液中的体外释放行为最符合一级释药方程,而在PBS中的体外释放行为最符合Higuchi方程。(5)细胞实验结果表明,LID-P407-PVA对NIH3T3细胞生长无抑制作用,说明LID-P407-PVA的细胞相容性良好。(6)体内实验结果表明,与原药组相比,LID-P407-PVA药膜可以显著延长小鼠的感觉阻滞时间和运动阻滞时间,显示较好的体内镇痛作用。各组小鼠处死、解剖后肉眼观察,各脏器无异常,小鼠手术后饮食活动正常,伤口愈合良好,一周后体重增长正常,说明LID-P407-PVA药膜的植入未对小鼠的生长发育产生明显影响。取与药膜接触部位的肌肉组织病理切片进行观察,表明药膜植入物只引起了非常轻微的炎症反应,组织相容性良好。结论:该研究表明在导尿管上进行LID-P407-PVA覆膜有望成为临床上缓解患者插管不适的有效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治疗方法的发展,错配修复缺陷(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dMMR)已成为区分可能受益于这些治疗方法的癌症患者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并且被批准成为首个与组织/部位无关的生物标志物。dMMR作为一种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具有泛癌性和检测流程简单的优势而被广泛应用。MLH1基因作为MMR(Mi
背景: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外科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个体化综合治疗策略的不断成熟使得乳腺癌获得了理想的疗效和预后,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出现复发和转移.乳腺癌可根据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uman epidermal
目的:本研究首先对2019年西双版纳景洪市登革热疫情的感染人群进行分析,并对从感染DENV-1型别的登革热患者血清内提取测序得到的基因序列全长进行进化分析,探究登革病毒流行株的传入来源。同时从患者血清中分离出DENV-1和DENV-2野毒株通过梯度降温培养进行减毒,测序得到氨基酸突变位点,通过AG129幼鼠模型来分析经低温培养适应后的候选减毒株和野毒株的毒力变化。方法:对2019年云南省西双版纳景
研究背景尿液是一种容易获得、具有无创性取样的临床体液样本。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表明,尿液中含有数千种蛋白质,是各种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在来源。衰老是许多疾病的病理基础,老年人尿蛋白组的变化有可能反映衰老的生理过程。因此对衰老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可能有助于了解与衰老相关的生理变化,可以为后续的衰老机制研究及标志物研究提供线索。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14名健康男性及15名健康女性,按年龄各分为3组(20
研究背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特点是髓系细胞分化及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外周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并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自2001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才开始将MDS归类为肿瘤,MDS现已被认为是常见的血液肿瘤。动物模型是用于建模和研究人类疾病的强大且有力的工具,并且是
第一部分 全基因组分析鉴定2010-2019年中国大陆丙型肝炎病毒重组事件和正向选择位点背景: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C,HCV)引起的一种病毒性肝炎,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官方数据显示,截至当年全世界约有七千一百万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患有慢性丙型肝炎,从而导致每年近四十万人死于肝硬化和肝癌。中国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
[目的]通过流式细胞术的方法评价中性粒细胞CD64、单核细胞CD14、单核细胞HLA-DR、白介素-2、白介素-4、白介素-6、白介素-8、白介素-1β、白介素-17A、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对感染及重症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0例及90例来自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的EDTA抗凝外周静脉血分别用于细胞膜表面标志物及细胞因子的检测。通过中位数、平均数、最大值、最小值等
目的1.分析肿瘤患者意外抗体的分布特点,根据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治疗,研究影响肿瘤患者意外抗体产生的单因素和多因素,能够进一步指导临床医护和实验技术人员对高危因素的重视,综合分析并尽早识别、确认患者可能存在的同种抗体,进而积极治疗,降低免疫性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危害,保证临床输血的有效、安全。2.总结肿瘤患者意外抗体鉴定实验结果,寻找抗体鉴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进一步提高肿瘤患者意
研究目的分析创新抗癌药物纳入医保政策的患者惠及情况及患者癌症相关医药经济负担的影响因素,总结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为制定更为公平、高效和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创新抗癌药物公共保障政策提供证据。研究方法基于福州市基本医疗保险结算系统的真实世界医保支付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敏感突变晚期非小细
背景及目的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可累及全消化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超过80%的患者自然病程中须经历手术治疗。研究显示即使患者经历手术,约1/3的患者仍然有再手术的风险。而CD再手术的危险因素以及药物对再手术影响尚有待提供更多数据,以利于未来更好地控制和预防疾病进展。因此本研究目的是分别探究CD术后临床、内镜、影像学和再手术的累积复发率,以及以再手术为结局探究独立危险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