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跟腱是连接足跟和足跖屈肌的关键结构,是下肢在跑、跳时有效完成力的传递、能量储存和释放的关键。然而,跟腱损伤的发生率却高达30%-50%。目前,针对跟腱损伤的保守治疗方法主要有小腿三头肌离心训练、平衡训练等。但这些训练本身存在耗时长、可能会引起延迟性肌肉酸痛、以及25-45%的患者最终仍需要借助手术治疗的不足。这主要是因为跑步着地时跟腱的内、外力学因素及其所受载荷的生物力学机理仍不清晰。因此,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建立12周跑姿控制训练的运动干预模型,并配合小腿三头肌离心训练,探究跑步下肢姿态控制对跟腱生物力学的影响,为预防/减小跟腱损伤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30名习惯后跟触地的男性跑步爱好者,按照随机表分为前掌跑组15名和对照组15名。对两组受试者分别进行12周跑姿控制训练。其中:前掌跑组穿着极简跑鞋以前掌触地的方式进行跑步训练;对照组穿着极简跑鞋以现有的习惯进行跑步训练。12周训练干预前后,利用超声影像学采集跟腱横截面积,并配合Con-trex等速肌力测试仪同步踝关节跖屈力矩和跟腱长度变化。利用Vicon红外摄像头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采集受试者分别穿极简鞋、慢跑鞋跑步时的marker点轨迹、地面反作用力参数。利用Delsys肌电测试仪采集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和比目鱼肌的肌电信号。采用重复测量双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训练前后各组(跑姿×训练前后)的跟腱力、横截面积、应力、应变以及胫骨前肌、小腿三头肌的肌肉活化特征等。研究结果12周跑姿控制训练后:1)两组的跟腱力、应力和应变均显著增加(P<0.05);2)无论是穿着极简鞋还是慢跑鞋,前掌跑组在12 km/h(±5%)速度下跑步时的跟腱力峰值均表现出显著增加(P<0.05)。其中,穿着极简鞋时,前掌跑组跟腱力峰值增加了17.3%;穿着慢跑鞋时,前掌跑组跟腱力峰值增加了20.4%。同时,在极简鞋条件下,前掌跑组的跟腱力峰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穿着极简鞋时,前掌跑组胫骨前肌均方根振幅值在预激活阶段表现出显著减小(P<0.05);两组腓肠肌内侧头均方根振幅值在向心阶段均表现出显著减小(P<0.05);4)穿着慢跑鞋时,两组胫骨前肌均方根振幅值在预激活阶段均表现出显著减小(P<0.05),前掌跑组的比目鱼肌均方根振幅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腓肠肌外侧头均方根振幅值在后激活和离心收缩阶段均表现出显著减小(P<0.05)。研究结论12周跑姿控制训练会对跟腱生物力学性质产生显著性影响,且前掌跑组跑步时的跟腱力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使跟腱在跑步期间可以更有效地完成能量储存和释放。而增加的跟腱力学性质和降低的肌电均方根振幅表明,相同跑速下肌肉激活程度降低但激活效率更具有优势,提示12周跑姿控制训练可以积极改善跟腱承受载荷的能力,从而预防和降低损伤风险。此外,对于习惯后跟触地的跑者而言,进行跑姿转化训练时建议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并尽量配合下肢肌群的强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