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耕地动态与干暖化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干扰作用以及影响机理-以乌兰察布市为例(编号:41161015)为依托,总结了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近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耕地动态变化特征、气候干暖化变化时序特征以及耕地动态与干暖化对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乌兰察布市1990-2010年遥感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研究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乌兰察布市1990年以来耕地时空动态变化过程。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不同类型的耕地转入转出速度进行计算,并采用空间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了乌兰察布市1990-2010年耕地演化的时空过程,探讨了影响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90-2010年期间,乌兰察布市耕地变化主要是以耕地和草地交替变化为主;1990-2000年期间耕地增加,耕地增加以草地变耕地为主,2000-2010年期间耕地减少,减少的耕地以耕地变草地、林地为主;1995-2005年这10年乌兰察布市耕地变化最为显著,平均动态度为0.55%;人口因素、自然因素、政策因素和生态工程的实施是乌兰察布市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2)采用乌兰察布市1990年~2009年年平均气温与年平均降水的栅格数据,研究分析了近20年乌兰察布市气温、降水的演变特征以及气候干暖化的时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年-2009年气温呈不断升高的变化总趋势而降水呈减少的变化总趋势;1990年-2009年乌兰察布市干暖化显著,后10年的气候干暖化现象明显高于前10年,尤其以2005年-2009年气温与降水的配置比例加重了干暖化现象。(3)利用植被覆盖度,通过对乌兰察布市近20年年均气温与植被覆盖度、年均降水与植被覆盖度的相关性分析,分析气候干暖化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乌兰察布市1990年-2009年区均植被覆盖度呈逐年增长的变化趋势;降水量的变化与乌兰察布市植被覆盖度的相关性不大,大部分地区表现为弱相关;气温与植被覆盖度表现为低度负相关,气温的升高抑制了植物的生长;虽乌兰察布市气候干暖化越来越显著,但由于人为因素的参与缓解了气候干暖化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