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油吸附量/游离量评价模型及其地质应用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114891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致密页岩储层中游离油量是现有技术条件下潜在最大可采量。迄今为止,已有一些与生成油滞留、运移和排烃相关的地化参数用以评价页岩中游离油量,但缺少一种理论评价模型。因此,本文基于不同尺度、不同形态孔隙系统内烃赋存状态(吸附态、游离态)差异性,建立了烃蒸气吸附实验条件下(0<P/P0<1)非饱和吸附数学模型,再进一步推导地层条件下(P/P0≥1)单组分烃、混合油饱和吸附数学模型,最终应用于页岩油评价及微观赋存机理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针对黄铁矿、钙质矿物(白云石、方解石)、长英质矿物(石英、钾长石及钠长石)及粘土矿物(高岭石、铁绿泥石、伊利石、伊蒙混层及钙蒙脱石)11种单矿物,和东营凹陷7口油井10个页岩样品,开展了烃蒸气吸附实验、低温氮吸附/解吸实验及低压CO2吸附实验。揭示了单矿物/页岩对正癸烷、甲基环己烷和甲苯吸附特性,阐明了单矿物/页岩孔隙微观结构对烃吸附特性的控制机理。结果显示:粘土矿物烃吸附能力强于黄铁矿、钙质矿物及长英质矿物;铁绿泥石、伊利石、伊蒙混层及钙蒙脱石烃吸附能力依次递增;单矿物及页岩烃吸附能力与其总孔体积、BET比表面积呈正相关,与其平均孔径呈负相关。(2)考虑不同尺度、不同形态孔隙系统内烃赋存状态差异性,建立了烃蒸气吸附实验(0<P/P0<1)单组分烃吸附量、烃毛细凝聚量(即游离态烃)及烃总量评价的非饱和吸附数学模型。基于非饱和吸附数学模型,进一步推导建立了用于评价地层条件下(P/P0≥1)单组分烃、混合油(页岩油)吸附量、游离量及吸附相重量比的饱和吸附数学模型。(3)基于页岩油饱和吸附数学模型及其相关数据,评价了东营凹陷沙河街组页岩吸附油量、游离油量等。对氯仿沥青“A”轻烃损失校正后评价结果为:页岩样品游离油量、吸附油量范围分别为0.134~6.391 mg/g(平均为2.630 mg/g)、0.089~2.262 mg/g(平均为0.884 mg/g);游离油量约为吸附油量的2.9倍;东营凹陷LY1井游离油量高的有利层段埋深于3630~3670米,属沙三下亚段(Es3x)。当含油部分孔隙体积相同时,游离(吸附)油量随该部分孔隙平均孔径增大而逐渐增多(减少);裂缝状(球状)孔隙内游离量最大(小)、吸附量最小(大)。
其他文献
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和电子顺磁共振谱仪研究了Fe-Ni/Cu多层膜中的层间耦合和二维效应,以及它们对磁性的影响,对于Fe-Ni(3.0nm)/Cu多层膜,面内饱和场Hs,矫顽力Hc,剩磁比均随Cu层厚度作同步振荡变化,对于Fe-Ni(2.0nm)/Cu和Fe-Ni(3.0nm)/Cu多层膜,有
以群体感应抑制剂—溴化呋喃酮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鳗弧菌群体感应相关基因和致病因子的抑制作用。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亚抑菌浓度溴化呋喃酮对鳗弧菌van I/R和luxS基因表达
自财政部PPP模式操作指南发布迄今,历时四年的实践探索,PPP模式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实现了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实现了以央企为主力的国有资本及其他社会资本与政府在平等合作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建成了第一个500kV超高压远距离交直流混合电网,有效推动了西电东送工程的发展。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因为负荷较重,且远距离送电,稳定性受到
巴德-吉亚利综合征是以肝静脉或肝后段下腔静脉阻塞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我科自1996-1998年共收治7例,现就其诊断与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在数年或者数十年土壤地基温度等于甚至是低于零度的情况下,土壤地基中含有的水分在温度作用条件下,形成冻土。冻土在我国的国土面积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分布相对集中。在进行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冻土地区由于地质结构本身的稳定性不够,容易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地质结构失去平衡发生变化,对工程的安全以及质量有着很大的危害。因此,进行冻土地区勘察方法及地基处理技术问题的探讨,对工程施工安全质量等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必
目的:探讨外固定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3例。观察组予以外固定,对照组予以内固定,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致胆管损伤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回顾6年来我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6例,分析损伤的原因、发现时间、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均痊愈出院,1例反复
1 Results Tropolone,2-hydroxy-2,4,6-cycloheptatrienone,an isomer of benzoic acid,a seven-membered,non-benzenoid aromatic molecule possessing three double bonds
期刊
目的:分析采用PDCA循环模式管理措施在PIVAS管理前后感染情况。方法:选取我院静配中心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在2018年使用常规的管理模式,为对照组;在2019年实行P D C A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