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先队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构成,少先队辅导员是我国少先队教育的重要力量,也是我国教师队伍中极具专业特色的一支队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最近40年,中国社会处于转型阶段,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都对少先队教育工作提出了诸多挑战,因此,研究这支队伍的身份认同状况对于提升少先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时代与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采取历史社会学的视角,着眼于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三代少先队辅导员的身份认同及变迁情况。本研究以近年兴起的“生活史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访谈法和文献研究为具体研究法。在参考了上海少先队发展的历史进程、我国体制变迁和教育界重大政策颁布时间后,本研究最终选取了三个时间段内(即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1979-2000年)和新世纪以后(2001年至今))进入少先队领域的九位少先队辅导员作为对象进行研究。论文共有六个章节,总体上构成总--分--总的结构,按照提出问题,形成分析思路和研究方法,研究问题,最后得出研究结论的逻辑顺序展开。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问题、研究假设、分析框架等内容。其中少先队辅导员身份认同的分析框架包括身份认知、身份情感和身份践行,这一框架贯穿论文探讨的始终。第二章为研究设计,具体陈述了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以及研究过程。第三至五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过先叙后论、从具体到一般的阐述逻辑,将每一代少先队辅导员的生活史故事,通过身份记忆(辅导员身份获得前的成长经历)、身份开端(如何获得并接受辅导员身份/选择辅导员身份的动机解读)、身份发展(身份获得后的发展过程)和身份期望(对辅导员身份的未来规划和想象))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呈现,并针对每一代少先队辅导员身份认同的特征进行编码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每一代少先队辅导员身份认同形成的主要过程。第六章在三代少先队辅导员生活史故事及质性材料的编码分析基础上,对其身份认同的共性与差异进行代际间比较,在比较分析中探寻三代少先队辅导员身份认同的变迁之路,并进一步分析变迁的原因,对强化当代辅导员的身份认同的可能路径进行反思。研究发现:首先,三代辅导员的身份认同呈现出典型的时代特征,分别呈现了“组织依恋”、“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三种不同取向,不同取向具有不同的形成过程、动机及意义来源(详见三至五章小结部分)。在三代辅导员身份认同的变迁上,具体表现为:(1)在身份的认知上,第一代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受党团组织委派来带领少先队员,其核心身份是组织身份,因此辅导员要有明确的政治身份和立场,少先队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第二代辅导员将辅导员定位为从事党的儿童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辅导员于她们而言是一份值得个体投入与付出的职业,少先队的根本目标与其他教育文化事业没有较大差异,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第三代辅导员同样将辅导员看做一门职业,其本质身份首先是一名教育者,再是队员们的知心朋友与指导者,少先队的根本目标是促进每一位少先队员的生命成长。她们不太关注辅导员的政治身份,更多考虑的是此身份的教育性价值和专业价值。(2)在身份的情感上,第一代辅导员表现出强烈的情感认同基础、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立足于组织利益与发展的情感承诺;第二代辅导员情感基础薄弱,情感体验也以积极为主,情感承诺则主要从职业责任出发,但最终指向少先队的发展;第三代辅导员的情感基础较之前两代更弱,情感体验也更为复杂和纠结,多重身份的冲突与平衡问题也最为显著,其情感承诺主要关注自我能力的提升和工作任务的完成,较少思考自己对少先队发展的责任义务。(3)在身份的践行上,三代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越来越重视教育性和儿童性,少先队的政治性逐渐被隐性化,同时越来越强调辅导员在工作中的自主性、理性思考以及个体自我价值及意义实现的需要。其次,从原因看,研究认为社会转型、公众期望的转变以及身份需求与现实的冲突是身份认同变迁最主要的原因。最后,研究认为提升辅导员自我发展意识和能力、明晰辅导员的身份定位、增加辅导员专业学习及理论提升的渠道是强化当代少先队辅导员身份认同的可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