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关于扶贫模式的研究很多,但是大多是从宏观政策、经济发展、产业经济的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则是侧重于探讨民族文化与扶贫的关系、扶贫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问题,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板底当地的贫困现状、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贫困问题在我国目前仍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怎样制定合适的扶贫模式,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根据笔者在板底乡的调研情况可知,当地的扶贫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并不是在了解了当地的情况后提出的。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过程中,往往会忽视掉当地的文化背景,帮扶者往往是以自己的文化为背景出发,在自己的价值观念基础上对贫困当地进行判断的,所制定的扶贫措施没有真正从贫困主体的角度上来进行考虑,对贫困主体的实际情况、需求以及扶贫过程中的公平问题考虑不足,很多扶贫项目往往得不到贫困主体的认可,造成在扶贫过程中贫困主体的参与性不高,扶贫成效不明显,甚至有时候一些项目的实施反而给当地的群众造成了负担。在这样的状况下所形成的单向的扶贫模式,或许能够解决一时之需,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的贫困问题。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问题还是应该以实际出发,需要在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文化背景,了解当地贫困主体的价值观、利益需求的基础上,来制定扶贫项目,才能调动当地群众的积极性,避免始终扶不起的尴尬局面。扶贫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扶贫过程中的利益问题,尤其是贫困主体与帮扶主体之间的利益问题。根据在板底乡的调研可以发现,很多时候扶贫成效不理想,群众不配合等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贫困主体与帮扶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处理好造成的,如今大多数的帮扶者并没有站到贫困主体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没有考虑到当地群众究竟需要的是什么,而是一味的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当地群众的身上,这样单向制定出来的扶贫目标、扶贫项目,造成了当地群众的不理解,甚至有时是抵触的。在扶贫过程中,扶贫项目、扶贫利益分配的问题也需要加以协调和规范,以保证利益分配的公正性、合理性。贫困主体与帮扶者之间还是应该建立一种双方共同参与,互相理解、相互协调的互动机制,使扶贫模式得到优化,提高扶贫成效。在板底当地,民族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利益观、认知体系、规范体系等等。民族文化深深的影响着扶贫开发,只有以当地的文化作为背景,以当地的现实情况来进行扶贫模式的制定,才能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同。板底当地扶贫模式的建立还是应该遵循以下原则:认清文化与扶贫之间的关系,在了解当地民族文化的背景下,提出适合当地的扶贫模式;扶贫模式应该注重“输血”与“造血”的结合,而不应是单一的“输血”或“造血”;可以合理利用一些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来带动当地的发展;在板底乡还应该推行“赋权”的参与式扶贫模式,通过“赋权”让当地群众更大程度的参与到扶贫的工作中去,由当地群众来决定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