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进行得如火如荼。“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专有名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才提出来的。要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重要措施是使之尽可能广泛传播,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使之能够传承下去,传承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它的原始性、多样性和永久性。因此,一定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一条有效的传承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特征,决定了它的传承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大力扶持,尤其需要校园这方广大的田地。“龙舟说唱”在民间又称“唱龙舟”、“龙舟歌”、“龙舟”,从清代乾隆年间开始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相传为佛山市顺德区龙江籍的一名落魄子弟所创。龙舟说唱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名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祖国大家庭的众多的历史文化形态之一种,是老祖宗恩赐给广东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无数的民俗文化遗产。龙舟说唱就是珠江三角洲人们曾经喜闻乐见的广东方言民间说唱音乐艺术,同样具有鲜明的承传性、原发性和地域性特征,它直接反映了底层社会人的需求和情怀,是任何所谓的高雅艺术在这一领域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现在两位国家级的传承人伍于筹、尤学尧都因年老去世,熟练掌握这门艺术的老一辈艺人总共只有5人,对这门艺术的传承因而也更加紧迫。让龙舟说唱进校园,已经是迫在眉睫。让龙舟说唱进校园的目的和初衷,并不是为了培养一批逐家逐户去“数门口”行乞卖唱的职业说唱艺人,而是让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教育。龙舟说唱也是一种音乐形式,让青少年了解这种音乐的粗犷性,让他们陶醉于中华民族古老的音乐,让他们淋漓尽致地表演中华民族的艺术,非常有意义。龙舟说唱以说唱为主要形式,通过手举木雕小龙舟作为身份标语,通过小锣鼓的伴奏,通过口颂吉言沿门讨赏的方式,使之具有综合性的艺术特征。它200多年的存续、发展都是建立在底层化、师徒制等自然形制之上。20世纪以来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对文化超强的融合力、渗透力,使得龙舟说唱在物质文化生活非常丰富的今天,已经到了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龙舟说唱已无法与其被破坏的速度相抗衡,从而面临着文化断裂的危机,而这也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传承所面临的普遍问题。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工作严格意义上来说直到2011年来才正式展开。其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当年的颁布。该法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第三十四条提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对龙舟说唱进校园工作的剖析,尝试着为龙舟说唱当代传承寻找新的途径,并且为如何通过学校教育传承寻找一些良策,并提出尽量中肯的方法和建议。为了说明广东龙舟说唱在佛山地区中小学的教育传承情况,全文共分四个部分阐述:首先,从对龙舟说唱的特质分析入手,厘清其概况及传承现状,并直面申遗前龙舟说唱面临的困境和申遗后受到的“礼遇”。其次,从龙舟说唱独特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现代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迫切需要出发,提出让其进校园的必要性。接着,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政策和法规,以及艺术教育、美育的教学要求和特点,龙舟说唱进校园的“隐忧”现状,并对龙舟说唱进校园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对龙舟说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希望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也可以是说龙舟说唱校园传承的实现策略——开设相关专业与课程,培养专门人才,开拓地域研究视角,丰富校本课程建设,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平台,开展学术交流,使龙舟说唱传承在学校中的实现途径多种多样。再结合本人在实地考察中获得的一些宝贵资料,和龙舟说唱校园传承的现状出发,对其校园传承形式和内容进行分析,找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