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美好生活需要的相关议题逐步成为社会政策领域研究的重点。精神障碍患者未成年子女作为困境儿童中的特殊群体,其需求评估一直是社会服务供给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有效开展服务的前提和基础。但在社会工作介入过程中,需求评估会受到服务对象家庭、社会工作者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等多元主体的影响,导致案主的真实需求没有被充分挖掘。因此,思考社会工作服务中的需求评估逻辑,有助于准确评估案主的需求,发现需求评估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升需求评估的专业性。本文以一位精神障碍患者未成年子女的需求评估为研究对象,在具体的个案需求评估实践中发现社会工作服务中的需求评估逻辑。首先,结合精神障碍患者未成年子女的一般性需求和阶段性特征以及父母患疾的特殊性进行评估指标的讨论与选择。其次,通过服务对象与评估者的观察与互动过程,分析多元评估主体是如何界定需求及其在需求评估中的作用,收集多元主体对服务对象的需求界定并。接着,社会工作者对不同主体的需求界定结果进行整合分析,得出关于精神障碍患者未成年子女的个案需求评估结果。本研究认为,该个案需求评估涉及到精神障碍患者未成年子女与社会工作服务中的评估者两方,依据社会工作专业界定的需求评估指标,在需求评估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服务对象与评估者的互动,依此来提供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并且,在整体的需求评估逻辑中,由于传统家长观念、社会工作发展背景及社区工作人员政策执行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多元主体妥协性的需求评估方案,主要表现在儿童利益与家庭利益、案主需求为本与社工实务指标、案主诉求与政策执行的妥协。此外,需求评估中的价值取向与多元主体妥协性的需求评估结果所带来的社会工作服务效果需要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