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视阈下高学历“剩女”问题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_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学历“剩女”困惑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在全社会范围内蔓延开来,同时,在学术界也引起了各学科学者的关注。本文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问题,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方法提出对策。本文认为,高学历“剩女”问题内在地包含了两个问题,一个是高学历“剩女”群体的问题,它需要我们研究高学历“剩女”群体的现状、形成原因和相应对策;另一个是由高学历“剩女”话题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剩女’群体是否是被话语构建?”、“‘剩女’话题是自觉讨论还是性别统治?”“这些话题给高学历‘剩女’带来哪些困惑?”等问题。本文将“高学历‘剩女’问题”置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视阂之下,运用实证主义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具体包括数据分析法、访谈法、模型法对高学历“剩女”问题加以研究。因此,本文将遵循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按照1)文献梳理(第二章);2)概念界定(第二章);3)提出假设(第三章);4)数据描述(第三章);5)分析原因(第四章);6)提出对策(第五章)的演进逻辑对高学历“剩女”问题进行研究。从文章结构来说,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论述高学历“剩女”问题:绪论部分,用于说明本研究选题的由来、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一章,笔者对研究对象高学历“剩女”问题进行界定,这是一切数据研究的前提;第二章,笔者将运用数据对高学历“剩女”规模、当前社会婚配模式、女权主义倾向和婚姻家庭观四个维度进行量化分析;第三章,笔者将从“高学历‘剩女’群体”和“高学历‘剩女’话题化”两个方向分析它们各自的形成的原因。第四章,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视角提出解决高学历“剩女”问题的对策。本文的结论是:经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高学历“剩女”群体确实存在,其与“高校扩招”、“婚配模式”与“高学历女性自身”等原因有关,但这一群体的困境被男权主义以媒体污名化的方式夸大了,“剩女”一词体现了男权主义的性别统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提出对策建议,我们应当抓住“对象”——高学历剩女、“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载体”——大众媒体三个关键点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来解决该问题。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有三:一是视角创新。以社会学为视角研究现实问题或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对现实问题提出对策的研究较多,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视角研究现实问题在学界较为少见;二是观点创新,当前学界对高学历“剩女”问题的观点主要分为“存在论”和“媒体论”两种,且此二观点相左,结论也大相径庭。本文几乎囊括了当前学界对“剩女”问题的主要观点,研究结论表明“存在论”和“媒体论”并不矛盾,调和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形成了理论张力;三是研究技术创新。CGSS2010是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于2014年12月发布,国内尚无人以CGSS2010数据对“剩女”问题进行研究,本文是第一例。
其他文献
论述了SVD分解法的理论基础、数值计算方法,推导了任意矩阵的SVD分解式,并对工程数值计算中的奇异、病态、超定方程进行了SVD求解.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稳定,结果准确,适合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弗洛伊德关于文艺创作的基本观点,就是文艺创作是作家被压抑的愿望在幻想中的满足;伊谛普斯情结是文学中的普遍的主题;艺术家的艺术人格中具有宣泄冲动和升华能力的特征;艺术是对
微信朋友圈是青少年进行线上表达和建构自我的理想场域。基于虚拟民族志的探索表明,青少年在朋友圈的线上的"我"具有真实性,它存在于自我相关资讯的持续分享中,其表演方式是
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严峻挑战。网络文化和其逐渐形成的一套独具特色的网络话语体系,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高校应从网络
《伤寒论》"八法"之词,虽在书中未提及"八法"之名,但寓意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利)"等八法。《伤寒论》为最早对"八法"进行系统论述,其中的方药各异,应该是早于
<正> 《西厢记》是一部著名的抒情喜剧,也是一座语言艺术宝库。王实甫戏曲语言的美,属于喜剧美,既夸张活泼,又情趣盎然:他不仅把活生生的现实语言用得恰到好处,更把雅词丽语
以广州市从化区各行政村为研究对象,基于其地形、区位、规模、经济产业与城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指标数据,采用GIS与SPSS的定量分析方法,对从化乡村发展进行客观描述与分类,
本文以当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为背景,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影响。首先,对后现代文化思潮和青年亚文化的概念、特征做出界定与
目的:评估经闭孔中段尿道无张力吊带术(TOT)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中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12月至2011年3月226例接受TOT手术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资料
诗歌与建筑的联系可以是形似(相似的形式结构),也可以是神似(相似的概念或情感的表达)。文章将讨论约翰·海杜克的诗与他设计的建筑的关系,旨在证实海杜克运用了这两种媒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