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择一个西南边境少数民族村寨作为研究纠纷解决的现实情景,进行了田野调查。以对发生在基层社会中纠纷解决现实情况的发掘和思考,从而来认识我国广大边境民族农村地区的司法制度及其在基层社会的运行现状。文中个案研究的基层社区是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一个以佤族为主杂居拉祜族的村落——勐村。勐村是一个典型的西南边境少数民族村寨,在当今社会转型期,勐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同于祖国内地或沿海的其它村落,勐村却还保留着自身特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和民族传统理念。因而,这也是笔者将其选为研究社区的原因。在针对勐村的纠纷解决及乡村司法运行状况的个案研究中,本文首先探明了勐村的基本村情,经济发展、村务建设、人口流动、村组织设立、村民自治情况、村民宗教信仰状况、国家法律的实施以及村规民约的运行现状等。研究了勐村的社会阶层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以及村寨内矛盾纠纷状况及基本解决方式。发现在基层大部分涉及刑事重案等案件中能看到国家法律较好的贯彻实施。而对于刑事重案发生较少一般以民事、家事纠纷矛盾为主的勐村日常生活,国家法的实施和运行实在有限,而人民调解、村干部主持调解等方式却能发挥出巨大的定纷止争作用。据此,本文分析了勐村权威类型及其社会变迁,解释了为什么在如今勐村纠纷解决体系中村干部调解占有了如此重要的地位。再通过勐村纠纷类型分析以及个案中的纠纷解决过程展现了勐村的村干部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和解决纠纷的现实成效。同时,本文也关注了由于在最基层一级村级人民调解制度的现实运行中尤其是组织建设中往往和基层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的组织建设重合,这种特殊的现象也造成了村干部解决纠纷在勐村纠纷解决体系中所占比重很大。此外,本文还分析了正式的基层司法组织如司法所、基层法院等以及正式司法工作人员参与的乡一级人民调解组织和政府综治办对于村一级纠纷调解工作的影响。试图更为全面和立体的展现一个最基层村落的纠纷解决体系的真实面貌。最后,在研究结论部分,为了避免个案研究所带来的偏颇,本文将勐村的个案经验放置到更大的广义的乡村司法体系、基层法治建设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和谐稳定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勐村社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乡村中的乡民纠纷尤其是民事纠纷往往不那么具有“法律规范的格式化”,对于我国乡村基层司法应做广义理解。其次,基层社会治理始终要走向法治化,而民族工作也将一步步走向法治化,但不考虑边疆民族地区现实情况的推进无异于揠苗助长,要在边疆民族村寨中形成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纠纷靠法的利于法治化实现的良好环境,我们更要了解当今村寨中的社会结构尤其是纠纷解决体系以及现有制度在基层社会运行的现实状况,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法治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