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现代汉语一种独特的语法现象,离合词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离合词定义为一种可分开来用、亦可合起来用的双音结构,且其意义无法从组成部分中直接推导出来。虽然结构和功能学派对其均有论述,但他们主要停留在对离合词的性质和功能的描述上,并未对其生成机制进行阐释。而在认知语言学界,虽然也有学者从构式视角进行研究,但这些研究只占少数且都不系统。本文在构式语法框架下,尝试将认知转喻和双音压制结合起来,从而提出基于转喻的双音压制理论模型(MDC),然后以此为理论框架,以杨庆蕙1995年主编的《现代汉语“离合词”用法词典》为封闭语料库,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详尽分析1738个离合构式的语义、句法和语用特征,以期为离合词的产生机制提供一个统一的阐释。本研究有以下主要发现:(1)转喻在离合词的认知层面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而双音构式在其语码化过程中对其进行双音压制,形成AXB构式;(2)离合构式中,A和B的语义先发生联系,然后与X的语义进行互动,形成整个构式的意义;(3)在1738个离合构式中,动宾构式约占96.2%,动补构式占3.8%。在这两种离合构式中,AB和X具有不同的语法功能(详见第四章);(4)随着新词语的产生和发展,势必会出现新的离合构式,不管他们能否长期存活下来。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不仅巧妙地将汉语的双音化现象纳入构式语法的框架中,同时也对未来的现代汉语离合词的构式研究提供点滴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