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人郊区化及其对隔都区的影响(1970-2000)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eonmount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黑人人口大规模向郊区迁移,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个引人注目的新趋势,并逐渐成为一个规律性现象。这引起美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议。本文研究从黑人郊区化的历史进程入手,从时空上对黑人郊区化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对影响黑人郊区化进程的促成和制约因素,黑人郊区化对隔都区所带来的重大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本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认为美国黑人郊区化在美国郊区化的初期就已初露端倪,并随着20世纪南部黑人的两次跨地区人口大流动而开始了其郊区化的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后,黑人迎来了其郊区化的高潮期,这是黑人郊区化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黑人在各都市区的郊区迅速增多,其增长速度甚至超过白人。但黑人在郊区的分布又是极不均衡的,主要分布在大型都市区郊区或靠近中心城市的内层郊区。与亚洲裔和西班牙裔等少数族裔的郊区化相比,黑人在郊区化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仍是非常滞后的。黑人在郊区的人口增长率和在郊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远远落后于亚洲裔和西班牙裔。第二部分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具体探讨了促使1970年后黑人加速郊区化进程的推力和拉力因素,其中包括:(1)联邦政府颁布的各项法案及实施的各项计划,为黑人进入郊区提供了政策、法律保障;(2)战后美国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及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导致大量就业机会郊区化,对黑人郊区化起了重大拉力作用;(3)中心城市的衰败,各种城市社会问题的滋生和泛滥,城市居住环境的恶化,推动黑人进入生活环境良好的郊区;(4)美国经济的繁荣,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黑人民权运动,为黑人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更广阔的空间,黑人中产阶级迅速成长、壮大,为黑人加速郊区化提供了阶级基础。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黑人郊区化的制约因素:联邦政府反隔离政策的效用有限性及社会上对黑人隐形歧视与隔离社会现象的持续存在,羁绊了黑人郊区化的步伐;长期生活在中心城市贫民区的黑人,形成了与主流社会相背的缺乏追求和进取的贫困文化。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各方面处于劣势的黑人必然成为竞争中的失败者,无力加入郊区化的行列。第四部分探讨了黑人郊区化给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隔都区带来的重大冲击:优秀上层黑人的郊区化带走了原有社区的经济资源和可以效仿的道德范式,破坏了原有稳定的社会组织。白人对黑人郊区化的反感和敌视,黑人在郊区住房市场上受到的歧视,使郊区形成新的隔都区,中心城市隔都区郊区化。黑人在郊区实施了与白人相似的排斥性政策,阻止下层黑人的侵入,形成黑人内部的空间隔离、阶级隔离和心理隔离。
其他文献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快速转型的时期,新现象、新问题不断涌现,社会结构、社会功能、人的生活方式和需求、社会组织间的关系日益多元化。社区是社会的缩影,社会中各种复杂
我国加入WTO之后,饭店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集团经营将成为决定饭店竞争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大多数旅游饭店都没有建立完善的集团经营体系,而与我们竞争的国际饭店集团不仅拥
汽车金融在国外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其具体业务的开展还是整个周边环境的建设都已趋于成熟,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和复杂的体系。它的发展并非一步到位,也是在不
受淹水稻的特点和补救措施福安市位于闽东北,是气候变化比较激烈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每年都有部分低畦和排水不畅的稻田受淹,尤其是夏季前后台风、暴雨引起洪水泛滥更使稻田
期刊
目的:探究胞外基质重建相关基因在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诱导的造血损伤重建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C57BL/6小鼠腹腔注射5-FU(200 mg/kg)建立造血损伤模型。注
目的研究重庆市鼠形动物种类及其地理分布.方法采用鼠夹、鼠笼等方法,捕获鼠带回实验室分类鉴定;同时检查收藏的鼠类标本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果发现重庆市有鼠形动物3目13科
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之所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创新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国民凝聚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在新形势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把金融发展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整个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阶段(1973年)。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1973年)和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
目的 在面部衰老的过程中,软组织作为容貌的主要部分发生了很大变化。面部软组织由外到内分为六层:皮肤层、皮下脂肪层、面浅筋膜层(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MAS)、表情肌、面深筋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的趋势下,商品流通跨越了国界,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不同文化相互影响、融合。但是文化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依然存在。因此,翻译活动成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