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感染鸭沙门式菌的雏鸭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鸭沙门氏菌病的病理模型,对鸭沙门氏菌在感染雏鸭体内的动态病理变化、动态繁殖、血液生化指标及免疫学指标等进行了研究。实验通过肌肉注射鸭沙门氏菌测出LDso为1×1010.67CFU,经口服和呼吸道感染雏鸭后,分别在感染后的第6h、12h、24h、36h、2d、3d、4d和7d取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胸腺、法氏囊和胰腺进行称重、制作病理切片以及组织内活菌计数,用以观测鸭沙门氏菌感染雏鸭后的动态分布及动态病理变化;同时采取血清检测TP、ALB、ALT、AST, UA、Cr等血液生化指标,用以评价雏鸭在感染鸭沙门氏菌后的肝、肾损伤;在感染后的第2d、4d、6d、8d和10d分别采取雏鸭血清检测IgA、IgG、IgM、IL-2、IL-4、IFN-y等免疫学指标,用以评价雏鸭在感染鸭沙门氏菌后的免疫应答反应。结果表明,雏鸭在感染沙门氏菌后12h,肝脏、肺脏可见出血;感染24h后,心脏、脾脏、胸腺、肺脏出现不同程度肿胀、出血,气囊出现少量纤维素样渗出物;感染后7d,除心脏、肝脏、肺脏仍有出血外,其他器官症状明显减轻。病理组织学变化总体发展趋势是:口服感染后6-24h,大部分器官出现充血、细胞肿胀、细胞变性,并开始出现少量炎性细胞等病理变化;感染后36h-3d,细胞变性加剧,出现核碎裂、溶解,细胞坏死,大量炎性细胞增生等病理变化,为高峰期;呼吸道组与口服组发展趋势相似,但高峰期有所推迟,为3d~4d。可见,各器官组织病理变化是一个由肿胀充血到细胞变性甚至坏死的过程。实验感染鸭沙门氏菌后,在整个实验期内,TP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ALB含量呈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且较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ALT、AST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表明鸭沙门氏菌感染对雏鸭造成了肝损伤;两试验组UA含量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而Cr含量较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说明鸭沙门氏菌感染对雏鸭造成的肾损伤程度较轻,是可以恢复的。实验感染鸭沙门氏菌后,在整个实验期内,IgA、IgG、IgM、IL-2、IL-4、IFN-γ含量整体上均呈上升趋势,两试验组IgA、IgM含量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IgG差异不显著(P>0.05),直到10d才出现差异,表明鸭沙门氏菌感染雏鸭后能引起体液免疫反应,先产生IgA、IgM,后产生IgG;两试验组IL-2、IL-4含量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IFN-y含量较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鸭沙门氏菌感染雏鸭后能引起调节免疫反应的细胞因子的变化。活菌计数结果显示:口服感染组在不同时段内肝脏的含菌量较其他器官高,其次是脾脏或者法氏囊;呼吸道感染组在不同时段内肺脏内的含菌量最高,其次是肝脏;表明对该菌的分离可首选肝脏及免疫器官。实验感染沙门氏菌后,两试验组雏鸭增重较正常组降低,同时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胰腺和肺脏的重量和脏器指数直到实验第7d仍然高于正常组,但法氏囊、胸腺的脏器指数变化与正常组比较不明显。可见雏鸭感染鸭沙门氏菌后,脏器的病理性肿胀明显,生长性能降低。